一位大妈把纸箱捆得板板正,用小拖车拉到废品站。收废品的老板瞅了瞅说:“你这纸箱不拆开我不敢收。” 大妈瞬间急了,拍着纸箱抱怨:“我费了半天劲捆好,就是想让你省点事,拆开不白忙活了?”语气里满是委屈和不解。 老板站在秤旁,手里的烟抽得只剩烟屁股,反复就一句话:“不拆不收。”僵持了快二十分钟,大妈气得脸通红,拉起拖车就走:“你不收,有的是地方收!”望着大妈的背影,老板对着熟客叹气:“不是我刁难,这纸箱捆太严,清晨的露水浸进去就增重,以前还有人塞湿纸团、沙土,一次就亏好几十,实在被骗怕了!” 其实哪儿有谁对谁错?大妈惜的是自己的劳动心血,每一个纸箱都是弯腰受累攒下的;老板防的是一次次吃亏的教训,谨慎不过是为了糊口。 后来有人瞧见,大妈在另一家废品站门口,默默解开了绳子,把紧实的纸箱一个个摊开。老板麻利称重、掏钱,大妈接过皱巴巴的零钱,仔细数了两遍,没多说一句话,拉着空拖车慢慢走远,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 生活这杆秤,称的从来不是纸箱的重量,而是普通人讨生活的不容易,是被现实磨出来的防备,也是藏在烟火气里的互相体谅。咱们过日子,谁没遇过好心被误解、努力被质疑的事儿?但多一份换位思考,矛盾就少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