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年,包拯60大寿,朋客纷纷庆贺,可他却失落地说:“儿孙都已病逝,我恐无后啊!”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突然跪在他面前,呜咽着说:“您尚有一子,如今已经两岁了!” 提起包拯,大家都知道他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做主。可是你知道吗?这位威名赫赫的清官,在60岁生日那天却因为家事痛苦万分。就在他以为包家要绝后的时候,一个惊天的秘密被揭开了。 说起包拯这个人,可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这个人有多厉害呢?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可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不过包拯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29岁考上进士后,因父母年高,包拯要求在庐州(合肥)附近做官,以便能伺候双亲、忠孝两全,于是,朝廷改授包拯为和州监税,离庐州很近。然而,父母仍然不愿意随同包拯一起赴任。结果这个包拯直接把官给辞了,辞官回家,侍奉双亲。而且,这一辞就是十年。直到父母都去世了,他才39岁重新出来做官。 包拯的家庭生活说起来也是够坎坷的。包拯先后有三妻,分别为张氏、董氏和媵孙氏。他的大儿子叫包繶,包拯的儿媳崔氏,在19岁的时候出嫁给包公的大儿子包繶,出嫁两年,包繶英年早逝,遗有一子包文辅,包文辅也在五岁时夭折。这下可把包拯给愁坏了,好不容易有了儿子孙子,结果都没了。 崔氏一直是守节不嫁,史书称她'尽志于孝养',即用心照顾包公夫妇。这个崔氏真是个好人,自己守寡不说,还要伺候公婆。包公一直到60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妾离开了包府,这个妾在古时候就是指陪嫁过来的女子,属于侍女,身份比较低。 这就到了咱们标题说的那个关键时刻了。1058年,包拯60岁大寿,朋友同事都来祝贺。按理说这是高兴的事儿,可包拯看着满堂宾客,想到自己儿孙都没了,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当有人祝他”子孙满堂”的时候,包拯实在忍不住了,说出了”儿孙都已病逝,我恐无后啊”这样的话。 就在这个时候,崔氏得知以后,便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精心地抚养,墓志铭记载说'慈养之如己子'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原来那么媵妾走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包公的小儿子包绶。 1058年孙氏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香火得以承传,拯替他取名包𫄧,崔氏帮他改名为包绶。这个消息对包拯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60岁的人了突然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而且已经两岁了,这种惊喜可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包拯给这个迟来的儿子取名包綖,后来改名包绶。可惜的是,包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不长,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病逝于开封府,享寿六十三岁。包绶那时候才5岁。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宋仁宗亲自前往灵堂吊唁,当仁宗看到当时只是五岁的包𫄧,衣著打扮极其一般,而环顾包家摆设也不切合包公地位,不禁鼻酸,为了照顾包公后代,赐与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一个大清官的家里竟然这么简陋,可见包拯是真的清廉。 包绶这个人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品格。其子包绶在赴任潭州通判的路上病故,人们打开他的行李发现”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后来人们打开包绶的行李,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五岁被宋仁宗赐为”太常寺太祝”,又掌管大内珍宝,以仕至六品的达官贵人,与世长辞时,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铜钱。 包拯孙子包永年也是一样,其孙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廉勤自守,蔚有政声,吏民爱思”“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在死后也”了无遗蓄”,连丧葬费用都是由两位堂弟资助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包拯那个著名的家训了。包拯的家训简洁得只有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话说得够狠的,子孙要是贪污了,活着不能回家,死了不能进祖坟。 这个家训可不是说说而已,后人对此评价说:“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包家几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真正做到了清白传家。 如今的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孙。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后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里,由最年长的老人主持,进行一场祭祀。祭祀的重要环节,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声诵读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训。 现在想想,包拯这个人真是不简单。他不光自己做清官,还能把这种精神传给后代。据包遵亮介绍,全国各地包公后裔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估计约有10万人,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江苏、四川、福建等省。这么多后代,都在遵循着千年前那个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