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长拜尔说了两句狠话,第一句是“我们不要中国垃圾!”第二句是:“德国决不当傻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2025-11-24 17:53:54

德国财长拜尔说了两句狠话,第一句是“我们不要中国垃圾!”第二句是:“德国决不当傻子!”前一句是他访问中国前说的,后一句是他访问中国后说的。 这两句情绪激烈的言论,绝非随口说说,而是德国在经济焦虑与合作需求之间摇摆的真实写照。 访华前的“垃圾论”,矛头直指价值150欧元以下的中国电商包裹。 欧盟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收到的42亿个低价跨境小包裹中,91%来自中国,相当于每天有1100万个中国包裹进入欧洲市场。 Temu、Shein等中国电商凭借极致的供应链效率,推出1欧元、3欧元的低价商品,让依赖实体店和传统供应链的欧洲零售商难以招架。 德国制造业本就面临能源成本高企、PMI长期低于荣枯线的困境,本土产业的生存压力最终转化为政客的公开指责。 对克林拜尔而言,这种强硬表态既能安抚国内挣扎的零售业和制造业,又能迎合部分民众对外部竞争的抵触情绪,是典型的政治表态。 但普通欧洲消费者并不买账,在生活成本高企的当下,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成为他们降低开支的重要选择,政客的指责其实是在对抗民众的真实需求。 带着“垃圾论”的铺垫访华,克林拜尔率领的并非普通代表团,而是德意志银行、安联保险等德国金融巨头组成的“最强阵容”。 他们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确,想要进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参与金融开放进程,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 毕竟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前9月中德贸易额达到1859亿欧元,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更是激增59%,大众、巴斯夫等巨头都在华加码投入。 德国高端制造业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到精密机床部件,中国掌握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是德国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 这种深度依赖让德国陷入两难:既想阻挡中国低价商品冲击本土市场,又不敢失去中国这个关键的市场和供应链伙伴。 访华后的“不当傻子”言论,背后是合作诉求与政治姿态的失衡。克林拜尔在上海与德企座谈时,曾提出削减中国产能、保证稀土供应等无理要求,这些不符合平等互利原则的诉求自然难以被中方接受。 德国的逻辑透着明显的双标:希望中国买欧洲的高端服务和工业产品,却不愿接受中国的低价商品;想要稳定的稀土供应,又鼓吹供应链“去中国化”;抱怨贸易不平衡,却忽视中国市场为德国企业带来的巨大红利。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遭遇现实碰壁后,便有了“不当傻子”的情绪化表态。 事实上,德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背后,是自身产业竞争力下滑与中国供应链优势凸显的客观现实,将问题归咎于中国并不能解决德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境。 这两句狠话本质上是德国政经矛盾的集中爆发。政客需要用激进言论争取选票、安抚国内情绪,而企业界则迫切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稳定。 德国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俄乌冲突带来的财政压力、与日本争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竞争,都让其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的代价。 克林拜尔的前后表态,恰恰说明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动辄发表对抗性言论的做法,最终只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国家间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德国若想真正实现自身利益,或许更需要摒弃双重标准,以平等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德之间的差异与互补,而不是用“垃圾论”“傻子论”这类情绪化言论制造对立。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