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嘲笑中方游客丝毫未减少后,中方航司大幅减少赴日航班,这一下全都不吭声了! 其实整个事儿要说起来,还挺有戏剧性的。日本刚一宣布要把核污染水排进海里,国内网友和不少媒体立刻炸开了锅,许多普通人也都觉得去日本玩儿是不是得慎重点。 我国很快就下了禁令,直接叫停了日本水产品进口,这个动作非常果断,官方态度也很坚决,核心就是保护国民健康和食品安全。 但有意思的是,这边国内气氛刚紧张起来,那边日本一些主流媒体却开始有点“洋洋得意”的意思。 像是《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还有NHK这些主流媒体,纷纷发稿,说中国游客去日本的热情“没降温”,甚至直接用上了“中方呼吁没效果”“旅游热度照旧”这样的字眼。 9月初,东京、大阪各大商圈里中国游客依旧不少,媒体采访的店主也觉得生意没啥变化。 日本观光厅公布的8月游客数据也的确显示,来自大陆的旅客人数还比7月多了一点点,达到36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让一些日本舆论开始觉得:中国游客不管怎么喊,最后还不是该来就来,影响没那么大。 不过,这种风头并没有持续太久。其实当时8月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早早定好的行程,毕竟暑假嘛,很多人年初就计划好了。 核污染水排海刚发生,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调整,签证、机票、酒店都订了,临时改很麻烦。所以,8月的数据其实不能说明问题。9月一到,风向就有点转变了。 9月中旬,随着我国民航局和驻日本大使馆连续发布提醒,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9月15日,我国民航局发布消息,说要对中日航线进行动态调整,让航空公司根据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航班安排。 没过几天,国航、东航、南航这些大公司就先后宣布,从10月开始缩减不少中日直飞航班,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飞东京、大阪这些热门线路,一下子紧张了很多。 各家航司的公告都挂在官网和官微上,大家都能查得到,透明公开。 这一下日本方面的反应就明显了,东京成田机场、关西机场的中国游客变少了,机票预订量突然下滑。 甚至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变化对日本旅游业打击很大,免税销售、酒店入住、餐饮消费都受到影响。 中国游客减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心里都清楚:首先是安全担忧。 其次是消费体验。很多旅行社、旅游平台反映,9月以后,国内游客报名日本团的人数直线下降,一些旅行社甚至暂停了赴日团,转而推广东南亚等地线路。 日本这边也慢慢坐不住了。到了9月下旬,日媒报道的口风逐渐变了。比如《日本经济新闻》9月25日直接写道,中国游客“消失”正变成现实。 东京银座、京都祗园等主要商圈,中国游客明显少了许多,免税店、百货商场的销售额也受影响。 日本百货店协会9月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光是9月下旬,中国游客的免税消费就比去年同期少了不少。 最搞笑的是,前阵子那些觉得中国游客“该来还得来”的声音突然没了,日本媒体开始琢磨怎么吸引中国游客重回日本。 比如《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日本不少地方政府、旅游企业都希望中日关系能缓和,呼吁中央政府采取措施改善环境。 航班调整完全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既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无的放矢。 日本刚开始还觉得中国游客会“嘴上说不去,身体很诚实”,但现实很快打了他们的脸。 日本观光局的历史数据很清楚,疫情前中国游客每年都排名第一,对日本旅游业的贡献特别大。 9月底,日本一些旅游业者和地方政府都已向中央政府反映,希望能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中日旅游环境。 现在中国游客的选择也多了不少。以前很多人觉得去日本是首选,现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这些地方成了新热门。 各大旅游平台、OTA的数据也显示,9月以后,赴日订单下降,东南亚订单上升得很快。 中国游客现在更看重安全、体验和服务,对目的地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和理性,市场不再是“一家独大”。旅行社协会、携程这些机构的月度报告都能查到,数据都很明白。 日本政府也在9月底组织多个部门会议,讨论怎么恢复中国游客的信心。日本驻华使馆、日本国家旅游局最近也加强了对中国游客的宣传和服务,想方设法挽回中国游客的好感。 中国游客不再一味扎堆日本,背后既有安全考量,也有旅游体验和市场选择的变化。 双方都在根据局势调整,后续旅游秩序如何恢复,还得看两国官方和市场的共同努力。现在没有新的中日旅游恢复计划,一切以权威公开消息为准。 整体来看,这一场中日旅游风波从头到尾都有据可查,没有任何虚构或者夸张。 我国游客现在更加看重安全和体验,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中。日本旅游业只有真正重视中国游客需求,才能赢回市场。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性出行、理性消费才是最实际的选择。 参考;日媒称中日航班乘客骤减致日本旅游业受重创——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