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被看作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又一个重要信号。其实在今年7月,印度已经时隔五年重新开放了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申请,但当时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地方办理,现在总算扩大到全球所有使领馆都能办了 这事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毕竟中印作为隔喜马拉雅山相望的邻居,又都是世界上人口超十亿的大国,关系时好时坏总让人捏着一把汗。核心论点很明确:旅游签证的全面恢复是中印关系“暖起来”的务实一步,但要让这份缓和走得稳、走得远,还得跨过信任与分歧的门槛,光靠旅游往来不够,更需要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相互尊重。 很多人可能记得,五年前印度暂停对华旅游签证,背后掺杂着边境局势紧张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因素,这一停就把两国民间往来的大门关了大半。要知道,中印两国的交往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两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法显、玄奘西行求法,鸠摩罗什东渡传经,早就把两大文明绑在了一起。明朝郑和下西洋还到过印度南岸,现在科钦港还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捕鱼技法,这些都是刻在历史里的“缘分”。 今年7月部分开放签证时,不少想去印度看泰姬陵、逛瓦拉纳西的中国游客,还得专门跑到北上广的使领馆办理,手续麻烦不说,还得额外花时间和路费。现在全球所有使领馆都能办,相当于把“便民通道”铺到了全世界,不管是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还是想就近出发的游客,都不用再绕远路。这背后其实是印度的务实选择——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有目共睹,旅游业能直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的收入,对印度经济复苏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国家关系来看,这步棋下得很有深意。中印建交七十多年来,有过“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亲如兄弟)的蜜月期,也有过边界争端带来的冷淡期,但说到底,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睦相处,才符合各自的长远利益。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359.8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早就越来越高。旅游签证的全面开放,相当于在经贸合作之外,又架起了一座民间交流的桥梁,毕竟老百姓面对面接触多了,误解才会少,好感才会多。 但话说回来,关系缓和不代表分歧消失。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由来已久,从英国殖民时期的“麦克马洪线”争议,到后来的边境摩擦,一直是两国关系的“敏感点”。这些年两国通过多轮军长级会谈沟通,局势总体稳定,但要彻底解决还需要时间。还有一些印度国内的右翼势力,总爱炒作“中国威胁论”,时不时在涉藏等问题上做文章,这些都是影响关系的“绊脚石”。 不过也得清醒看到,中印关系的改善是个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签证开放是个好开头,但接下来还需要更多务实举措,比如简化入境手续、增加直飞航班、加强旅游安全保障等,让游客来得放心、玩得舒心。更重要的是,双方要珍惜这份缓和的势头,在有分歧的地方多沟通,在能合作的领域多发力,毕竟对抗没有赢家,合作才能共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