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是以“礼仪之邦”自居吗?怎么以触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连老百姓都这么敏感在意

洞察观史 2025-11-24 12:49:51

日本不是以“礼仪之邦”自居吗?怎么以触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连老百姓都这么敏感在意?有美籍华人吐槽表示,自从中日关系紧张后,日本邻居见面招呼都不打了,而且和自己小孩关系好的日本小朋友的父母,见到了直接假装不认识的。 琼姐的话一下引出了不少有相同遭遇的在日同胞。 在东京做设计师的张先生说,2025年11月中旬的一个周末,他带着孩子在小区公园玩,碰到了平时一起遛娃的日本邻居田村。以前两人总会聊育儿经,那天张先生主动打招呼,田村却只“嗯”了一声,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了另一边,那刻意保持距离的样子,让张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咱们从小就听人说日本是“礼仪之邦”,去旅游的人回来也说,日本店员鞠躬鞠得九十度,走路碰着人哪怕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道歉。 可这礼仪咋就这么“脆弱”,一碰到所谓的国家利益,别说邻里间的热络,连最基本的点头招呼都没了,这到底是真有礼貌还是装出来的客气? 有在日本生活了二十五年的老华侨周叔说,这事儿不是头一回发生了。 他记得2012年9月的时候,他开的餐馆里,那些吃了十几年的老主顾突然就不来了,有个熟客路过餐馆门口,还跟身边人说“这家菜不正宗了”,周叔说他当时就在门口扫地,听得心里拔凉拔凉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是个别情况?2025年9月21日环球网的调查里提到,日本内阁府今年的涉华民意调查显示,超八成日本民众对中国“没有亲近感”或“相对没有亲近感”。 这么高的比例,显然不是几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都有了这种疏离的态度。 为啥会这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廉德瑰教授在2025年9月采访时说,日本媒体在这中间起了很大作用。 不少日本媒体跟政治势力扯不清关系,报道中国的时候总挑负面的讲,要么放大一些分歧,要么就说中国发展有“威胁”,长期这么报道,老百姓心里自然就有了不好的印象。 就像《读卖新闻》这种大报,跟当地保守派关系近,报道涉华内容时总说“地缘政治挑战”之类的话,把中国描绘成“对手”。老百姓天天看这些报道,能不被带偏吗? 再说说日本那所谓的“礼仪”,其实很多是“场面活儿”。 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便利店店员说“欢迎光临”时头都不抬,服务员鞠躬后转身就可能变脸。这种礼仪更像一套固定动作,不是从心里对人尊重,碰到事儿了自然就顾不上这套动作了。 2024年6月有个日本综艺做过测试,在普通街道上让演员假装东西掉了,有七成的人会帮忙捡;可到了有相关话题抗议活动的地方,同样的场景,只有两成人愿意帮忙,其他人都怕被人说“立场不对”。你看,礼仪在立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咱们中国人就不一样,讲究“远亲不如近邻”。2010年两国关系有波动的时候,北京有个小区住了几户日本家庭,中国邻居该帮忙收快递还是帮忙,有户日本人家老人病了,还是中国邻居开车送的医院。这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把邻居当朋友看。 有朋友可能会问,日本就没有明事理的人吗?当然有。在京都经营民宿的陈先生说,他的日本房东佐藤老太太就没变过态度,2025年11月20日还送了他一筐刚摘的橘子,说“大家住隔壁,管那些远事儿干啥”。可这样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最讽刺的是,日本媒体总说自己“客观”,可连一些基本的历史表述都要改,比如把一些历史事件改叫“事变”,刻意淡化。连历史都不敢正视,报道的时候能客观吗?老百姓被这种不客观的报道喂久了,对中国的认知能全面吗? 其实咱们换个角度想,真正的礼仪是啥?是不管遇到啥情况,都能守住做人的本分,不因为外界变化就对朋友、邻居变脸。日本那种“顺境讲礼仪,逆境丢礼仪”的做法,根本算不上真礼仪,顶多是会做表面功夫。 有人调侃说,日本的礼仪就像冬天的薄冰,看着挺光滑,一踩就破。这话虽然有点狠,但确实说到了点子上。靠装出来的客气撑起来的“礼仪之邦”,根本经不住一点风浪。 邻里之间,本来没啥深仇大恨,就因为国家关系紧张就老死不相往来,值得吗?佐藤老太太说得好,住隔壁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那些远在天边的话题。要是连这点道理都想不通,再怎么鞠躬,也算不上有礼貌的人。 人与人相处,靠的是真心换真心,不是靠那些表面的动作。国家之间的关系再复杂,也不该影响老百姓之间的邻里情。希望日本能明白,真正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装给别人看的样子;也希望更多日本人能跳出媒体的偏见,看看真实的中国,看看身边真实的邻居。 信息来源: 抖音@琼姐留美记——2025-11-22 在美国,最近日本邻居们都怪怪的,打招呼都不理,这是神经病了?

0 阅读:33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