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日交流突发重磅变动:丰田、索尼等20家日本龙头企业,原计划11月25日赴华洽谈新能源、半导体合作,行程突然取消或延期;筹备近半年、预计3000人参与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也同步叫停。 事儿的起因,还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说的涉台不当言论,把中日关系的氛围搞僵了,中方直接要求推迟了这场时隔两年的企业会谈,连带整个24到27号的访华行程全黄了。 可能有人会问,政客说几句错话,至于让企业合作都黄了吗? 真不是咱小题大做,是这“错话”戳的是要命的肺管子——台湾问题从来不是政客嘴边随便调侃的谈资,而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碰一下就可能掀起惊涛骇浪,企业合作这小船自然说翻就翻。 那些觉得“几句闲话不至于”的人,大概是没搞明白,中日企业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合作,根本前提不是生意有多赚钱,而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没被破坏,现在高市早苗一脚踏碎这个基础,合作黄了纯属意料之中。 先掰扯清楚一个关键:日本首相的涉台言论,可不是普通上班族摸鱼时的随口抱怨,而是代表着日本政府的态度倾向,直接触碰了中日建交以来的四条“铁规矩”。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日本得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条款,是两国恢复邦交的“入门券”。 之后1978年的《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的联合宣言,再到2008年的战略互惠声明,每次都把“遵守台湾问题立场”写进去,相当于日本政府签了四次“保证书”。 现在高市早苗跳出来说些不当言论,本质上就是撕毁保证书,这可不是“说错话”,是单方面砸了合作的招牌。 中方推迟会谈根本不是“反应过度”,而是告诉日方:想做生意就得守规矩,坏了规矩就别谈上桌。 再看看这些日本企业有多依赖中国市场,就知道他们错过这次合作亏得有多惨。 丰田想谈的新能源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60%以上,丰田在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去年刚有起色,这次本想敲定电池合作的细节,错过这波可能就要被比亚迪、蔚来甩得更远。 索尼盯着的半导体领域更现实,中国不仅是索尼半导体元件的最大买家,还掌控着他们生产必需的镓、锗等材料——日本85%的镓都从中国进口,而这种材料是制造高端芯片的关键。 更别说松下这样的老玩家,在无锡、苏州的新能源工厂深耕25年,生产的电池90%以上靠中国产业链出口,要是合作断了,工厂就得面临停工风险。 日本经济产业省之前算过一笔账,2023年就因为中方的资源管制,日本企业损失了2.3万亿日元,这次错过合作,这个数字只会往上涨。 历史早就给过教训,政客乱说话,企业就得买单。 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日本一些政客跳出来挑衅,结果是什么?丰田在华销量当月暴跌37%,本田降了41%,日产直接关闭了两家在华工厂。 当时有日本车企高管哭丧着脸说,在中国市场花十年建立的信任,政客三天就给毁了。 再看2025年4月,日本政府跟着美国搞半导体出口管制,限制对华出口光刻胶、高端芯片设备,结果东京电子、尼康这些企业立马慌了——他们30%以上的设备产能都靠中国市场消化,管制一出,订单量直接砍半,股价半个月跌了20%。 这些企业跑去给日本政府施压,可政策已经出台,中方直接把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纳入出口管制,算是给了回马枪。 现在高市早苗又来这一套,日本企业心里肯定在骂娘:刚要靠新能源、半导体赚回来,怎么又被政客坑了? 有人可能会说,企业合作是市场行为,别跟政治绑在一起。 这话听得人想笑,全球哪有纯粹脱离政治的大生意?尤其是新能源、半导体这种关乎产业安全的领域,更是和国家战略绑在一起。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是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为什么要攻坚半导体?就是为了不被别人卡脖子。 这些领域的合作,不光是赚钱,更是技术、产业链的深度绑定,前提必须是对方尊重你的核心利益。 要是日本政客一边说着损害中国主权的话,一边让企业来中国赚得盆满钵满,那不是把中国当冤大头吗?别说是中国,换任何一个有主权意识的国家都不会答应。 澳大利亚之前跟着美国反华,中方暂停进口他们的葡萄酒、牛肉,澳大利亚农牧场主集体抗议,最后还不是得派代表来中国道歉求情?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离不开外资的国家了,咱们有底气对不尊重的行为说“不”。 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75%,比亚迪的技术比丰田还先进;半导体领域,虽然高端芯片还在攻坚,但中低端芯片已经能自给自足,而且咱们掌控着46种半导体关键品类里的31种材料。 日本企业想来中国合作,是他们需要中国的市场、产业链,而不是中国求着他们来。 要是还执迷不悟,那下次可能就不是推迟行程这么简单了,说不定中方会直接把合作名额留给更懂规矩的企业。 毕竟,中国市场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只给尊重中国核心利益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