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章太炎来杭州楼外楼吃饭,恰好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吃饭,双方各吃各的,互相也

武某人 2025-11-23 16:24:42

1929年章太炎来杭州楼外楼吃饭,恰好蒋介石和宋美龄来吃饭,双方各吃各的,互相也不打招呼,要走的时候蒋介石却过来寒暄“太炎先生,你好吗?”章太炎回答“靠一支笔骗饭吃。” 杭州西湖南畔的楼外楼一向热闹,那天更是有些不同。章太炎刚写完题字,放下笔,端起茶杯打算歇一会儿。楼下忽然传来动静,店伙计悄声透露,蒋介石和宋美龄也来了。章太炎只“嗯”了一声,继续喝茶,桌上那碗余温未散的面显得格外安静。 蒋介石用完饭准备离开时,随行人员无意间瞥见章太炎。蒋介石停住脚步,转身走向二楼。彼时的章太炎正低头翻着店家刚送来的宣纸,似乎全然没有注意来访的人。 “太炎先生,近日可好?”蒋介石主动开口,语气客气又带着些试探。章太炎抬眼看他一瞬,淡淡道:“写字糊口罢了。”语气平平,没有半分恭维。 蒋介石愣了一下,把手杖递过去:“既如此,总要用得顺手些。”章太炎将手杖放在案旁,再未多言。短短几句话,却让随行者都觉出其中的含蓄意味——蒋介石有心示好,章太炎却没半句承情。 楼外楼的风波只是他们长久关系的缩影。章太炎此时已近晚年,不再参与政治,只在苏州、杭州之间讲学、写书。生活拮据,却从不为此开口求助。他的学生回忆,章太炎来杭州时常住便宜客栈,讲课时也只是拿着旧书慢慢念,没有半点架子。 蒋介石对他另有想法。北伐结束后,他正在整合政权,深知文化圈的名望难以忽视,特别是章太炎这种声望极高的学者。蒋介石试过请人转送金钱,也试过几次托人递话,希望章太炎能在讲学时对政府多加肯定。但这些努力都石沉大海。 章太炎的回应永远一样——“我只讲古书,不讲时事。” 章太炎的性格早在青年时代便已定形。清末,他因猛烈批评满清被关入监狱三年;辛亥革命后,他又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软禁。在龙泉寺的岁月里,他在戒备森严的环境下照样讲书,几十个学生听他解释六经古义,讲到兴起能从早到晚不休息。 有人劝他稍稍收敛,他总回答:“学问之外无事可谈。” 到了1920年代,章太炎已不再是政治舞台上的斗士,反而是各地求学青年心目中的学问象征。他的课不多,来听的人却常常挤到窗外。有时候他讲到激动处会直接拍案说:“书要自己读,世事各有因,不必随人。”学生们说,这一击桌子的声音,比他批评谁都更有力。 蒋介石知道章太炎不愿为任何政治势力助阵,却依旧试图维持基本的关系。楼外楼那天送手杖,只是姿态:只要你别明显反对,彼此就能相安无事。 章太炎接受手杖,却从未将蒋介石的话放在心上。他每天依然带着学生读《说文解字》,研究古文字来源,用心力写《文始》和《国学概论》。缺钱时写几幅字卖出去,有时朋友送钱,他也会推辞。这种生活方式使得蒋介石难以招揽,也让他在文化界的地位愈发稳固。 1936年章太炎病逝,身边只留下未写完的稿件和几箱旧书。噩耗传出,全国学界震动。蒋介石闻讯后送来挽联,称他为“国学大师”。 楼外楼那场相遇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清楚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最难得的一类知识分子:以学问立身,以原则为骨,不趋权、不附势。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