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11月20日,纽约时报刊文直言,中国不光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的经济施压,还凭着在美国依赖的全球供应链里的主导地位,用更有威慑力的反制手段成功反击,而经历数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没做好准备不说,压根没心思也没实力给出像样回应。 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但《纽约时报》11月20日的一篇报道,把美国这几年对华施压的真实效果揭得干干净净。 简单说,就是美国费了好大劲想卡中国脖子,结果不仅没卡住,自己倒先憋得够呛,反倒是中国,手里握着供应链关键位置,每次出招都切在美国要害上,让对方很难受。 原本美国的算盘打得精,芯片不卖、设备限制、联盟拉起来、供应链往外迁,一套操作下来,按理说应该能把中国科技行业压住。 然而五六年过去,事情完全不是那个走向,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重一路下降,从将近两成掉到一成出头,更关键的是,高端制造、新能源这些领域非但没被封死,反而突破不少。 以前某些东西要进口,现在很多已经能自己做,越卡越逼着中国把命门握在自己手里,新能源车、光伏板、电池这些产业,美国企业嘴上说要“去中国化”,到了实际采购环节才发现根本绕不开。 不是不想,而是没得选,整个全球供应链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一张紧密的网,不是说想搬就能搬的。想在两三年把这张网切开重织,难度跟从零造一座大城市一样夸张。 而中国这边的反制,一看就是挑准了时机,又压对了方向,比如2025年10月那次稀土管制,把原料、设备、技术、生产链全都纳入管控范围。为什么这么有力量? 因为全球重稀土、精炼技术这些关键环节基本都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军工又高度依赖这些材料,战斗机、导弹、航天项目哪个都离不开,你封我芯片,我就让你高端武器造不顺利。 紧接着实施的“特别港务费”,更像是有来有往的对等回击,只对美资企业船舶收费,还分等级按吨位收费,但中国造的船可以免。 你以前对我加钱,那我现在按你的逻辑回敬你,只是方式更精准,而10月9日对人造金刚石及相关超硬材料的出口限制,则直接掐在美国芯片产业的核心流程上。 晶圆切割、抛光这些环节,没有这些材料根本没法推进,中国占全球七成多供应,美国芯片行业几乎全靠进口。这一下,美国很难不疼。 美国问题的根子,其实在于产业空心化造成的长期后遗症,制造业大量撤离后,国内产业链断了、不完整了,政策层面又喜欢一年想见效,两年要成果。 可建产业不是盖活动板房,钱、技术、人才、供应链,哪一样不是十年起步?等中国出手反制时,美国发现自己没替代方案,只能干着急。 更麻烦的是,美国现在骑虎难下,继续封锁吧,本国企业会被反制打得越来越难受,松手吧,又等于承认前几年白折腾了。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正在通过RCEP、“一带一路”等方式,把供应链布局得更稳,对东盟、欧洲的出口也在上涨。 美国想搞“友岸外包”,把链子往墨西哥、越南方向搬,可这些国家产业基础薄、链条短,短期根本接不了盘。 所以最终比拼的根本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加多少关税,而是谁更能掌握供应链“命门”,谁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真实制造能力和自主技术积累。 中国这些年从低端制造一路往高端攀,从单一市场转向全球布局,这些厚积薄发的东西,才是美国最头疼的。 这场较量还远没结束,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供应链不是靠吼出来的,是谁真正能把东西造出来、造得好、造得稳定,谁才有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