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突然宣布了,如果日本不撤回错误言论,中方就要开始“加码”反制。 顺着这个“加码”思路往下聊,第一把扳手就是供应链阀门。中国在2023年对镓、锗以及石墨实施出口许可,日本的半导体材料、EV电池负极都绕不开这些原料。 可能有人会问,供应链阀门到底有多厉害?咱们就拿 2023 年就开始实施的镓、锗和石墨出口许可来说,这几样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日本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救命药”,离了中国供应,他们的工厂就得停摆。 大家可别忘了,日本半导体产业能有今天的规模,85% 以上的镓都得从中国进口,锗更是几乎全靠咱们供应,这可不是随口说的,是日本经济产业省自己统计的数据,实打实的命脉级依赖。 就说日本的信越化学,这可是他们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巨头,旗下镓化合物生产线 80% 的原料都来自中国河南的冶炼厂,咱们一收紧出口,他们的生产线就面临 “无米下锅” 的困境。 还有 SUMCO,日本顶尖的硅晶圆制造商,每月都得从云南拉回上百吨粗锗,用来加工锗晶圆,这些原料一旦断供,他们的车间只能眼睁睁看着设备闲置。 2023 年出口管制刚实施那会儿,东京电子元件商社的交易员盯着暴跌的镓价,手都抖了,茨城县的半导体材料厂主管攥着库存报表直发愁,嘴里念叨着 “只够撑三个月”,这场景想想都解气,当初跟着美国搞对华限制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过今天呢? 有人可能觉得,他们不会找其他国家买吗?说这话的人可太天真了。全球镓储量总共才 27 万吨,中国就占了 68%,锗储量中国占 41%,更关键的是,咱们不仅储量大,提纯技术更是领先全球,其他国家要么储量少得可怜,要么技术跟不上,想短期内替代根本不现实。 日本不是没试过,他们找过澳大利亚、美国谈合作,甚至想从印度进口稀土矿,但加工环节还得靠中国技术,转手成本直接翻倍,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欧洲的镓提纯厂产能有限,美国的锗矿还在勘探阶段,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就是他们依赖中国供应链几十年埋下的隐患。 出口管制的效果立竿见影,2023 年 8 月镓的出口直接归零,日本相关原料进口量暴跌 85%,九州岛的芯片封测企业最先扛不住,原本排到年底的订单被迫延期,客户的高额违约金像雪片一样飞来,企业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是连锁反应,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缺了锗基光学元件,生产线调试只能停滞;汽车芯片供应商拿不到镓掺杂的功率器件,新能源汽车量产计划只能推迟,一环扣一环,整个产业链都被打乱了。 有日本行业分析师算过一笔账,要是这种管制持续半年,日本半导体产业损失得超千亿日元,还得拉低 GDP 增速 0.3 个百分点,这就是挑衅中国的代价! 再说说石墨,这东西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的核心材料,中国占全球天然石墨 77% 的储量,合成石墨更是占了 95%,精炼技术几乎 100% 垄断。 日本的丰田、松下这些车企,生产电动车电池根本绕不开中国石墨。2023 年咱们加码限制高纯石墨出口后,松下为特斯拉供应的电池成本直接激增 19%,丰田的固态电池研发更是被迫延期两年,这对正处于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关键期的日本车企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 要知道,现在全球汽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日本车企全球份额已经跌到 28%,要是电池成本再涨,只会被中韩车企甩得更远。 可能中老年人对半导体、电池这些领域不太熟悉,但咱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日本就像一个开餐馆的,客源不少,但做饭的核心食材全得从中国进货,咱们一旦停止供应,他的餐馆再大再豪华,也只能关门歇业。 过去日本总跟着美国,在芯片设备等领域对中国搞限制,以为能卡住咱们的脖子,殊不知他们自己的命门早就被咱们攥在了手里。这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格局,是他们自己多年来为了降低成本形成的,现在想反悔都来不及了。 还有更讽刺的是,日本早年也布局过稀有金属开采,但后来因为环保政策收紧和国内矿脉枯竭,关停了大部分冶炼厂,一门心思依赖中国的廉价供应,现在想重建生产线,没个几年时间和巨额投资根本不可能。 经济产业大臣都在记者会上坦言 “短期内找到替代来源几乎不可能”,这话说得实在,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中方的 “加码” 反制从来都不是空话,而是有实打实的产业实力做支撑。镓、锗、石墨这些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只是第一步,要是日本还不知悔改,后续还有更多手段等着他们 咱们不是好战,而是面对别人的挑衅,必须拿出强硬的态度和有效的反击,让他们知道中国的红线碰不得。 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过去任人拿捏的样子了,咱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核心资源的控制权,更有说一不二的决心。 日本要是聪明,就该赶紧撤回错误言论,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要是还想硬扛,那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更沉重的经济损失,到时候可别怪咱们没给机会!这供应链的阀门,咱们想开就开,想关就关,主动权完全在中方手里,这就是大国实力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