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的国安顾问沙利文下台后公开承认,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2022年8月在位时窜访台湾

经略简料 2025-11-22 14:20:52

登的国安顾问沙利文下台后公开承认,美国前众议长佩洛西2022年8月在位时窜访台湾,给台湾带来的代价远大于收益。这个只具象征意义的访问,导致台湾岛周边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不可逆的变化。 拜登卸任后的日子里,前国安顾问沙利文终于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一场访谈中,卸下了外交辞令的伪装。 面对两年前那个夏天的台海风暴,他抛出了华盛顿内部迟到却最坦诚的定调:2022年8月佩洛西的那场“窜台秀”,其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妄图攫取的收益。 这句“代价大于收益”,虽说只有短短六个字,却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美方在这一局博弈中战略失算的尴尬内里。 把时针拨回到那个喧嚣的八月,华盛顿的政客们曾在镁光灯下高呼这是“民主灯塔照亮台湾”,但两年沉淀下来的冷酷账单显示,这束光不但没能照亮什么,反而成了指引解放军重塑台海格局的探照灯。 所谓的“外交大捷”,在沙利文口中变成了一场引发“实质性、不可逆变化”的地缘政治多米诺骨牌。这种变化并非停留在纸面,而是不仅撕碎了美国维持了几十年的“台海遮羞布”,更让原本模糊的缓冲地带彻底归零。 最直观的冲击发生在军事版图上。 那个曾经只存在于某种默契中的“海峡中线”,在佩洛西落地的瞬间便已成为历史课本里的过时名词。 随之而来的是解放军从“被动防守”向“主动掌控”的雷霆转型。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解放军军机在台海的巡航架次飙升至1700架次以上,足足是那场闹剧之前的近三倍。 如今,东部战区的歼-20实弹警巡和轰-6K的抵近绕岛,已经从曾经的新闻头条变成了台海的日常天气预报。 这种压迫感甚至产生了连锁反应,不仅局限于台海一隅,更引发了南海方向的同频共振。中国海警船在南沙、西沙的巡航频次激增四成,与台海形成了让美军第七舰队疲于奔命的“双线联动”。 对此,五角大楼的国防部报告也不得不承认,美军在第一岛链的部署压力因那次“象征性访问”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实战化挑战。 所谓的“安全距离”,早被那两晚的政治作秀踩得粉碎。 沙利文在哈佛的聚光灯下谈论的是宏大战略,但为这笔“亏本买卖”埋单的,却是那些无法坐在谈判桌旁的普通人和企业。 在岛内,真正的代价具体而微又切肤之痛。阿里山的民宿业者最有发言权,原本七成的入住率在两岸遇冷后断崖式跌至两成以下;而在沿海的码头,农产品出口商发现运往大陆的水产品因清关受阻,不得不绕道其他市场,仅运费成本就平白上涨了三成。 这种经济阵痛同样击穿了高端产业链的防线。曾经被视为台湾“护身符”的芯片产业,在这场风波中成了惊弓之鸟。 全球资本最厌恶不确定性,丰田、三星等产业巨头为规避风险,已开始悄然将产线迁往东南亚。作为岛内经济命门的台积电,其来自大陆的营收占比从2021年的28%滑落至2023年的19%。 更讽刺的是,为了迎合美国所谓的“去风险”,台积电甚至被迫赴美设厂,结果却陷入了人才短缺与技术水土不服的泥潭,这不仅没能换来保护,反而削弱了自身的根基。 面对这种乱局,那个曾被美国寄予厚望的“印太盟友圈”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裂痕。既然美国高官都承认这是一场“误判风险”,盟友们自然也心照不宣地开始打退堂鼓。 从东京推迟对台互动并增加对华贸易,到堪培拉重启中澳高层对话,再到首尔明确拒绝卷入纷争,曾经围堵中国的“群狼战术”正在演变为各自为战的“孤家寡人”。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美国愿意卖像“WindowsXP包装成AI”那样的过时军火给台湾赚钱,却绝不会为了那个岛真刀真枪地去拼命。 如今再看沙利文提到的“不可逆变化”,确实不仅指地理防线的推进,更指人心的转向。 当年那个不仅没拦住佩洛西,甚至团队一度想将此次访问包装成政治资本的白宫,现在只剩下对两机擦撞可能引发局势失控的深度焦虑。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外交政策——一边想利用台湾当筹码,一边又在资源调动能力不足时喊失眠——最终不仅透支了美国的信誉,更将原本可以管控的分歧变成了一场任何参与者都难以轻易脱身的“安全困境”。 所谓“历史性突破”,最终突破的,只有美国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 参考信息:中评网——2025-11-21沙利文承认佩洛西访台带来“代价远超收益”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