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位妈妈,快要撑不住了!21岁儿子,本是大二学生,因为1.6万元跑腿费,帮人

拾九观人间 2025-11-22 01:49:49

河北这位妈妈,快要撑不住了!21岁儿子,本是大二学生,因为1.6万元跑腿费,帮人跨省取了个快递,结果里面是毒品,被判了无期徒刑!她哭着说,儿子是被人陷害的,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申诉到底,不能让孩子的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云南德宏的雨季,一辆物流货车碾过积水的路面,车厢里一个贴着“汽车配件”标签的纸箱格外沉重。   但没人知道,12根减震器的缝隙里,藏着4.4公斤甲基苯丙胺片剂。   这些俗称“麻古”的红色药丸,正沿着一条隐秘的贩毒通道,驶向湖北监利,也驶向21岁大学生小宁的人生深渊。   这个2020年12月发出的包裹,本该是普通的物流件,却在途经贵州时触发了遵义警方的预警。   禁毒支队的监测设备显示,纸箱内有毒品特征信号。拆开检查的瞬间,民警倒吸一口凉气:减震器被精密钻孔,毒品被裹在防水膜里塞满孔洞。   为了揪出整条贩毒链条,警方决定“以毒引人”,他们用特殊胶水复原钻孔,重新封装纸箱,让这个带着致命诱惑的包裹,继续它的“旅程”。   此时的黑龙江佳木斯,大二学生小宁正盘算着寒假兼职,半个月前,他在校园创业沙龙上认识的“李哥”突然发来消息。   “李哥”语气透着熟稔,有个轻松活,送几张电话卡到武汉,顺道去监利取个配件包裹,给你1.6万。   小宁捏着手机愣了愣,他每月生活费两千出头,这笔钱够他大半年开销。   就取个件而已,能有啥问题?小宁的犹豫被“李哥”的几句“关照”冲散,之前“李哥”帮他介绍过兼职,还偶尔请他吃饭,这份“熟络”让他放下了戒心。   出发前,“李哥”突然补了句,取件时别跟快递员多聊,拿到就走,有人接你。   这话让小宁心里咯噔一下,但想到已经答应下来,再拒绝显得“不给面子”,他最终还是瞒着父母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湖北监利的快递点门口,小宁见到了“马哥”。这个皮肤黝黑的男人接过他带来的电话卡,递过那个沉甸甸的纸箱,小心点,别磕着。   两人没多说话,打车往约定的交接点赶,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小宁抱着纸箱的手臂越来越紧。   他突然想起“李哥”说的“配件”,哪有这么重的配件?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万一问了显得自己不信任对方,多尴尬。   就在出租车停在路边,小宁刚要打开车门“甩货”时,几辆车突然围了上来。   民警亮证的瞬间,小宁手里的纸箱掉在地上,减震器的碰撞声里,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震耳欲聋。   当民警拆开纸箱,倒出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时,他瘫坐在地上,反复说,我不知道是这个,我真不知道……   庭审现场的交锋,戳破了小宁的“不知情”,警方出示的证据链里,有他与“李哥”的聊天记录,有“马哥”的供述,两人都承认取件前就猜到是违禁品,只是“怕麻烦”没多问。   法官当庭宣读法律条文:《刑法》第347条明确,运输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可判无期,4.4公斤早已远超“数量巨大”标准。   《昆明会议纪要》更是直接指出,“高额报酬+反常交接”即可推定主观明知。   小宁的父母从河北赶到贵州时,头发一夜白了大半。他们变卖了老家的房子,聘请律师一次次申诉,2025年11月递交的最高院申诉材料里,写满了“孩子年轻无知”“被人利用”的辩解。   可律师的话像冷水浇头,现有证据足以定罪,‘李哥’在逃不影响对已归案者的判决。   这个悲剧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翻出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的警示:近年多名留学生因代收不明快递涉毒获刑,哪怕声称“不知情”也难逃追责。   更让人唏嘘的是,小宁的辅导员说,他成绩优异,还拿过奖学金,原本计划毕业后考研,可这一切,都被1.6万和一时的侥幸碾碎了。   如今三年过去,“李哥”仍在逃,小宁在监狱里学着技术,父母每个月寄去的信里,字里行间都是期盼。   只是没人能回到2020年那个冬天,如果小宁在接到“李哥”委托时多问一句“为啥给这么多钱”,如果他在察觉异常时拨通110,而不是怕“没面子”“惹麻烦”,人生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那些打着“高薪兼职”幌子的诱惑,本质上都是用小利换你一生的赌注。   法律从不会因为“年轻”“糊涂”就网开一面,唯一的自保之道,就是守住警惕心,当事情透着不对劲时,别怕麻烦,立刻报警。   毕竟,一时的“面子”,永远抵不过一辈子的自由。

0 阅读:66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