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福建,一位妈妈送儿子上补习课,半路上她突然拿出100元递给儿子:“我可以请你帮我一个忙吗?”接下来的一幕让网友们感动不已。 清晨七点的福建街头,车流已经开始密集,骑着电动车的上班族、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穿插其间。 一位背着补习袋的男孩坐在私家车后座,正低头翻看着数学练习册,母亲握着方向盘的手不时扫过路边,准备找地方停车送他去补习班。 谁也没想到,前方车流缝隙里的一个身影,会让这堂寻常的补习课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这是11月16日清晨发生的真实一幕,据乌拉特后旗融媒体中心报道,这位妈妈的目光突然被路边一位捡纸皮的老人吸引。 老人佝偻着腰,一只手攥着个破旧的编织袋,另一只手背渗着血,鲜红的血渍已经沾到了手里的纸皮上。 他手边还放着一把小刀,看样子是骑车时不小心摔倒,被刀子划伤了。 老人盯着自己的伤口手足无措,扫了眼车上装着的瓶瓶罐罐,默默把刀子收好,推着破旧的三轮车就要离开。 儿子,停一下车,我想请你帮个忙,妈妈把车稳稳停在路边,从钱包里抽出100元递到后座。 男孩抬起头满脸疑惑,帮什么忙呀?妈妈朝老人的方向努了努嘴,把这钱给那位爷爷送过去,好吗? 男孩皱着小眉头往后缩了缩,声音细细的,妈妈,我有点不敢,妈妈没有催他,只是侧过身,目光里带着期待,没关系的,爷爷手受伤了,咱们帮他一下,勇敢点。 男孩攥着钱的手紧了紧,犹豫了两秒,推开车门一步步走向老人,老人看到递过来的钱,愣了一下没有立刻接,而是抬着头和男孩说了几句话。 阳光刚好照在老人脸上,能看到他原本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愁容里透出了笑意,接过钱后还轻轻拍了拍男孩的肩膀。 这一幕被后座的妈妈拍了下来,发到网上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让人印象深的不是100元的善意,而是这位妈妈不动声色的教育智慧。 她没有直接把钱塞给老人,也没有命令儿子去做,而是用“请你帮忙”的姿态,把选择权和尊重都交给了孩子。 这种在生活场景里自然发生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穿透力,恰好印证了“共情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道理,而是让孩子亲自感受和实践。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堂“共情课”的效果远比想象中深刻,男孩从最初的胆怯到主动走近老人。 不仅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更在和老人的互动中直观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温暖。 而更多看到这个故事的家长,或许会重新思考:教育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 就像那位妈妈用行动告诉我们的,分数能决定一时的成绩,但心里的温度能照亮一生的路。 当孩子学会把他人的难处放在心上,愿意用微小的善意温暖世界时,他就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心里装着温度”,这种共情能力会成为比分数更坚实的人生底气。 而这份温度,往往就藏在街头的一次驻足、一句鼓励,和那只攥着钱走向老人的小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