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

千浅挽星星 2025-11-21 22:04:26

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大惊,连忙组织人员营救,谁知营长却说:“日军太多,我突围不了,只能以死报国!   1939年的战场上,几次被炮火切断又几次拼死接上的电话线里,传来的声音既不像是在求援,也不像是在诀别,史恩华对着话筒那边第195师师长覃异之,只回了一句硬邦邦的话:“长官,任务完成了,但我这里还能打。”   覃异之拿着话筒的手在抖,他太了解对面这个营长了,三天三夜,岳阳新墙河北岸的阵地已经被犁成了焦土,日军第十一军像是发了疯的野兽,想要一口气撕开长沙的大门,可偏偏在笔架山这颗只有500人把守的“钉子”上撞得头破血流。   史恩华出身湖北沔阳的名门望族,父亲史静安是仁济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在那样一个动荡年代,史家原本可以选择在后方救死扶伤,安稳度日。   但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手术刀终究护不住国家的命脉,史恩华的大哥史恩荣,那位黄埔七期的天之骄子,已经在台儿庄的血战中为国捐躯。   长兄的灵位像是刻在心头的一道疤,让原本被作为军校工兵人才培养的史恩华,拿起了汉阳造,他并非不知道死亡的冰冷,早年他在关麟征麾下当见习排长时就敢跟鬼子拼刺刀,那不是因为他不怕死,而是他身后站着年过六旬仍在前线医疗队奔波的老父亲,站着全家抗战的不屈脊梁。   就在日军发起冲锋的间隙,史恩华靠在满是弹孔的土壁上,从怀里摸出一张被汗水浸得发卷的照片,这是他离家前唯一的念想,也是支撑他在炼狱里坚持下去的一口气。   有个十七岁的新兵蛋子,胳膊被弹片豁开个口子,疼得直掉眼泪却不肯吭声,史恩华把那张照片重新塞回贴胸口的口袋,那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易碎的瓷器。   战壕角落里散落着几封墨迹未干的遗书,有的上面歪歪扭扭画着老家的破屋,有的只写了一句“娘,儿不能尽孝了”。   按照作战计划,史恩华所部在新墙河阻击三天已属超额完成任务,师长覃异之在电话里近乎恳求地让他撤退,毕竟主攻他们方向的日军有整整3000精锐,更有重炮和坦克助阵。   作为一个刚刚成家不久的青年,作为一个家族已经牺牲了一个儿子的幸存者,他有无数个正当理由带着幸存的兄弟撤下去。   但史恩华看到了身后那一河之隔的土地,若是笔架山这一角塌了,日军机械化部队就能长驱直入,后续十几万父老乡亲和粮草物资根本来不及转移。   在电话挂断前,这位并未见面的团长甚至也发来急电让他保留火种,但史恩华看了看周围虽然带伤却眼神灼灼的士兵,把那一线生机亲手掐断了,他不仅没撤,反而在夜色中组织了最后的反击。   1939年9月22日的那个夜晚,,当弹药打光、退路被断,日军以为终于可以轻易碾死这几只蚂蚁冲上阵地时,迎接他们的是令人胆寒的白刃战,已经多处负伤的史恩华推开了想要背他突围的勤务兵,那一刻他眼神里没有绝望,只有决绝。   面对日军坦克的轰鸣,史恩华带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身影,成了那天笔架山上最惨烈的一抹剪影。   日军或许永远想不通,为什么仅仅一个营的中国军队,能在重围之下爆发出这样的战力,那一夜,新墙河的水不再浑浊,因为早已被几百名汉子的鲜血彻底染红。    

0 阅读:4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