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定即绝杀”。 咱先把美国那套“发现即摧毁”掰扯明白,这可不是说看见目标立马就能打掉,这里面藏着一套弯弯绕的流程。早年间海湾战争那会儿,美军得先靠卫星、侦察机在天上扫,发现伊拉克的坦克或者导弹发射车了,信息得先传回地面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得核实目标、调配武器,再给附近的战机或导弹部队下命令,等武器真打出去,最快也得花上近俩小时。 后来技术进步了,到利比亚战争时缩到了几分钟,但还是绕不开“发现-传话-调兵-打击”这几步,就像村里看见小偷,得先跑回村委会叫人拿家伙,等赶到现场,小偷说不定早挪窝了。 这套打法能管用几十年,全靠美国的装备比别人先进。比如他们的预警机像个空中指挥台,无人机盯着目标,数据链把这些设备连起来,每隔几分钟就更新一次战场画面。 可这流程里藏着个大漏洞:从“发现”到“摧毁”总有空当,目标要是跑得快、会躲藏,说不定就能逃过一劫。而且这套体系特依赖“大脑”——预警机和指挥中心,一旦这些关键节点出问题,整个链条就断了。 可中国空军现在的“锁定即绝杀”,直接把这中间的空当儿给抹没了,相当于看见小偷的瞬间,手里的网子已经撒出去了,根本不给对方反应时间。这可不是瞎吹牛,有实打实的技术撑着。就说咱的PL-17导弹,能打四百多公里远,比美国还在实验室里折腾的导弹射程远一大截。 以前空战得凑到几十公里内才能开火,现在歼-16战机在三百多公里外就能锁定目标,导弹一甩出去,对方的预警机连警报都没来得及响就成了火球,这哪是打仗,简直是“隔山打牛”。 更绝的是激光武器的用场,今年央视就播过歼-11B挂着激光吊舱演练的CG画面,一道蓝光闪过去,0.3秒就把靶机烧穿了。这速度比眨眼睛还快,传统导弹还得算提前量,怕目标拐弯逃跑,可激光束是光速,不管对方怎么扭来扭去都躲不开。最关键的是成本,打一次激光才花一块钱,要是用导弹拦无人机,一枚就得几十万,根本不划算,咱这等于实现了“弹药自由”。 这背后最核心的变化,是中国把所有装备都串成了一张“网”。以前美军的设备是各干各的,侦察机传信息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调战机,环节多还慢。 现在咱的歼-16就是个“空中数据站”,北斗卫星盯着天上,地面雷达扫着低空,无人机绕着目标转圈,所有信息一秒钟内就汇总到战机屏幕上。飞行员不用再等指挥中心的命令,瞄准目标的瞬间,武器系统自动就启动了,这就是“锁定即绝杀”的底气——不是单一装备厉害,是一整套体系在发力。 就拿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来说,咱的歼-20隐身战机带着攻击-11无人机编队飞,无人机往前冲当“侦察兵”,发现目标直接把位置传给歼-20,歼-20不用露面就能引导导弹攻击。美军以前也想搞这套,但他们的无人机和有人机总“沟通不畅”,咱却已经能让它们像左右手一样配合。这就好比打架,人家还在喊队友帮忙,咱已经左右手齐出,对手根本招架不住。 再说说美国为啥着急。他们以前靠“发现即摧毁”的速度压别人一头,比如打塔利班的时候,10分钟就能干掉目标,觉得没人能比他们快。可现在中国直接把时间压缩到了“瞬间”,美军的预警机、加油机这些“命门”,以前觉得躲在后方安全,现在隔着几百公里就可能被PL-17打掉。 更要命的是,咱的激光武器还能装在老战机上,不用买新飞机就能升级战斗力,美军要是想跟上,得花大价钱换装备,这账怎么算都亏。 举个实在例子,南海演练的时候,咱的歼-16锁定了模拟敌方预警机的靶机,从瞄准到摧毁只用了3秒。要是换成美军的老办法,得先确认靶机位置,再调派导弹,等导弹飞过去,靶机早就能飞出十几公里了。这就是两种打法的本质区别:美国是“流程化打击”,中国是“一体化绝杀”;美国靠设备堆速度,中国靠体系缩时间。 说到底,“发现即摧毁”是工业时代的老思路,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步一步来;而“锁定即绝杀”是信息时代的新玩法,像咱用手机扫码付款,一秒搞定。 美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把打击时间缩到几分钟,咱直接一步到位实现了“零延迟”,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是整个空战逻辑的颠覆。难怪美国会紧张,以前他们觉得自己握着“快刀”,现在突然发现,中国手里已经有了“光速剑”,这差距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