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当天,荷兰经济事

半碗吃半桶 2025-11-21 01:52:02

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当天,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发布了一则简短但意味深长的声明:荷兰政府决定“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这句话看似平淡,但紧随其后的一句解释却耐人寻味——“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 说白了,荷兰这波 “服软” 根本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没了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托底,所谓的欧美芯片 “自主” 纯属自欺欺人! 谁能想到,之前还跟着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指手画脚的荷兰,突然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 11 月 19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那则简短声明,字里行间全是 “认怂” 的信号:“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还特意补了句 “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 这话听着挺官方,翻译过来其实就是 “再硬扛下去,损失的是我们自己”。 要搞搞清楚,当初如果不是闻泰收购安世,它早就倒闭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安世半导体当年在欧美市场已经走到了绝境,订单锐减、资金链断裂,就算是在汽车芯片需求还算稳定的那些年,欧美本土车企也没愿意伸手拉一把。 为啥?因为欧美市场的成本太高,车企更愿意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而安世的技术路线在当时的欧美市场已经没啥竞争力了,直到闻泰出手收购,注入资金、优化生产线,更重要的是把它接入了中国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还有蓬勃发展的消费电子市场,对芯片的需求简直是 “海量”,安世才得以起死回生,不仅订单排到飞起,还实现了技术升级,成了全球知名的功率半导体巨头。 说句实在的,安世能活到现在,靠的不是欧美市场的 “情分”,而是中国市场的 “养分”,是中国企业的运营能力救了它一命。 经过这次风波,欧美想搞芯片制造在地化生产?简直是痴人说梦,先不说建厂、建供应链需要的时间,没个五八年根本见不到成效,就算真的建起来了,成本也是个大问题。 欧美人工贵、原材料成本高,生产出来的芯片价格肯定降不下来,到时候别说抢占全球市场,能不能满足本土需求都难说。 更关键的是,当年欧美汽车行业那么强势,市场份额、技术实力都处于巅峰状态,尚且养不活一个安世半导体,现在呢?欧美汽车产业早就江河日下了。 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品牌后来居上,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销量,都把欧美车企甩在了身后;传统燃油车市场,欧美车企也面临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 连自己的汽车产业都撑不起来了,还想靠着这些车企去支撑芯片在地化生产?这不是走安世当年的老路,而是要重蹈覆辙,而且可能摔得更惨。 荷兰这次之所以急着 “暂停干预”,说白了就是看明白了其中的门道,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早就和中国市场深度绑定,一旦持续干预,不仅安世会受重创,荷兰本土的相关产业链也会被波及。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本来就不好,荷兰可不想因为跟中国对着干,丢了这么大一个市场,砸了自己的饭碗,这声声明,与其说是 “建设性步骤”,不如说是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看法,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你觉得荷兰这次 “服软” 是真心实意,还是权宜之计?欧美芯片在地化生产真的能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我们一起聊聊。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半碗吃半桶

半碗吃半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