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一边跟匈奴和亲,送公主送丝绸,一边开了边境集市,让两边百姓互通有无。有人骂这是在“喂饱敌人”——匈奴用马和皮毛换走汉朝的粮食铁器,回头就用这些东西武装自己,南下抢掠。可文帝自己心里清楚,这不是养肥狼,是在给汉朝攒力气。 那会儿匈奴正是强盛的时候,骑兵来去如风,汉朝的步兵追都追不上。前几年刚打了几仗,国库打空了,百姓也折腾得够呛。文帝登基后,看着账本叹气:再打下去,别说防匈奴,国内就得先乱。 和亲送的那些东西,看着多,其实比起打仗的军费,就是九牛一毛。通关市更有意思——匈奴人想要汉朝的布匹、锅碗瓢盆,还有能炼铁的技术;汉朝想要他们的好马、皮毛,还有草原上的药材。刚开始确实有匈奴人换了铁器去打兵器,可时间长了,他们发现:用马换粮食,比抢粮食划算多了——抢一次可能被打一顿,换一次安稳不说,还能多换点。 有个叫中行说的汉奸,跟着和亲的公主去了匈奴,天天撺掇单于“别跟汉朝做生意,会被同化”。可匈奴的贵族们早就离不开汉朝的丝绸了,穿惯了柔软的绸缎,谁还愿意裹粗毛毡?普通牧民也盼着集市开,能换点盐和农具,让日子好过点。 文帝也不是没防备。通关市只准卖普通铁器,像能造箭头的精铁,一概不许卖;粮食也限量,够吃就行,绝不多给。他还趁着边境安稳,在国内搞休养生息,开荒种地,练兵囤粮。匈奴那边忙着用马换东西,没心思南下,汉朝这边就偷偷攒实力。 有人说这是“饮鸩止渴”,可文帝算的是长远账:匈奴是游牧民族,经济单一,离了汉朝的物资活不舒坦;汉朝离了匈奴的马,顶多骑兵慢点。等汉朝攒够了力气,不愁没机会收拾他们。后来汉武帝能跟匈奴硬刚,靠的不就是文帝、景帝这几十年攒下的家底? 其实这就像跟邻居打交道。邻居家壮汉总来闹事,你打不过他,只能先送点东西稳住他,同时在家练肌肉、存粮食。等你练得比他壮了,他自然不敢再来。要是一上来就硬拼,可能自家先被砸得稀巴烂。 文帝的“和亲+通关市”,看着是在让匈奴占便宜,实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时间。匈奴确实通过交易改善了点生活,可也慢慢离不开汉朝这个“供应商”,想翻脸时就得掂量掂量——断了交易,自己日子也不好过。这种“经济绑定”,比单纯打仗更有韧性。 说到底,对付强敌,不光靠拳头硬,还得会算账。文帝没选择硬碰硬,而是用柔和的法子给汉朝“续命”,等时机成熟再出手。这招看着“怂”,却是真聪明——有时候,能屈能伸,才是真本事。匈奴和亲政策 匈奴之争 匈奴文明 汉文帝皇后 文帝 远嫁匈奴 汉匈战争
刘邦做皇帝后,有天去看望老父亲。太上皇支支吾吾,好像有话要说。刘邦说:“亲爹呀,
【19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