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造假风波:一所大学为何集体“装睡”? 这年头,连大学都能被“江湖骗子”耍得团团转?江苏某大学这事儿,简直比荒诞剧还要离谱。 一个被学校奉为“首席科学家”的教授,被查出来整个简历都是水分——高考状元是假的,研究成果是假的,奖项荣誉还是假的。更讽刺的是,当初引进时,从院系到学校,竟然没一个人看出问题。 这不就是现代版“皇帝的新衣”吗?一个骗子的简历明明漏洞百出,却能在高校里混得风生水起,当博导、拿经费、带团队。要不是最后被网上曝光,恐怕至今还在讲台上对着学生侃侃而谈。 说实话,最让人想不通的不是骗子手段有多高明,而是我们高校的审核机制为何如此脆弱。一个普通学生入学都要验毕业证、学位证原件,怎么到了引进“高端人才”,反而对方递来什么材料就信什么? 看看这份漏洞百出的简历:“陕西省高考状元”——查无此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官网无名;“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经不起核实。这些谎言,任何一个只要花十分钟上网查证就能戳破,却奇迹般地一路绿灯。 这让人不禁想起“南郭先生”的故事。但今天的问题已不仅是一个人滥竽充数,而是整个引进机制形同虚设。从院系到人事处,从学术委员会到校领导,层层把关都成了“装睡”的环节。 为什么高校这么容易就被“光环”迷惑?是不是因为太痴迷于“洪堡学者”“外籍院士”“首席科学家”这些闪亮头衔,以至于忘了去核实这些头衔是真是假? 在如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很多高校的“抢人大战”已经变了味——谁引进的“大牛”多,谁的政绩单就好看。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审核流程被压缩成了走过场。材料往桌上一放,看着那一长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荣誉,谁还敢、谁还想提出质疑? 但最终为此买单的是谁?是被耽误的学生,是被侵占的科研经费,更是公众对高等教育日渐消磨的信任。 说起来,江苏科技大学事后处理还算及时——解聘、报案、重新安排学生,也承认了“审核把关不严”。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全国高校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南郭先生”没被发现?还有多少环节在“装睡”? 大学本应是社会的良心堡垒,如今却被骗子登堂入室,这记耳光打得响亮。希望这一记耳光,能打醒的不只是江苏科技大学,更是所有沉浸在“抢人狂欢”中的高校。 毕竟,人才引进不是“集邮”,头衔堆不出真正的学术尊严。只有当每一所大学都愿意从“装睡”中醒来,实实在在做好审核,高校的门槛才不会被如此轻易地踏破。 教育

水葫芦
这说明现在的大学不少教授的水平就这样。
用户13xxx07
全球性大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