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共同社突然公布了最新民调结果。 按多家日媒的说法,高市早苗的个人支持度不降反升,被报道约在七成附近。同时,关于台海局势的提问里,赞同在紧张升级时与同盟动用武力的受访者接近一半。这些数字一出,话题立刻升温。 和这边的舆情同频的,是国内权威节目近期释放的强硬信号。节目提到,要做好实质反制的准备;外界解读为,接下来不排除在制裁、交流层面收紧。这种“你来我往”的节奏,正在被两边媒体持续放大。 先看经济面上的直接感受。过去一年,中日之间的航班、团队游逐步恢复,不少日本商家寄望中国客源。日本媒体也采访过从业者,他们担心若关系再冷,订单会变少。可现实是,这些担忧并没有压住部分选民的硬气表态,反而让“不能被外部指指点点”的声音更集中。 再看问卷里的细分。当题目是“台海事态升级时是否支持与同盟动用武力”,赞同率被报道接近五成。但在另一组问题里,涉及是否亲自参战或家属参战,反对比例立刻上升到六成以上;一旦和增税挂钩,支持度明显下滑。可以看出,低成本表态与高成本选择之间,差距很大。 这种反差并非孤例。日媒与一些政客把外部批评转译成“被针对”的叙事,容易激发短期情绪。类似氛围在欧美多次公投或选举节点也出现过,情绪上扬时,理性测算会靠后。 预算问题同样关键。日本在2022年底提出用五年把防务开支拉高,配套资金来源涉及增税、发债和调账。财政本就吃紧,任何新增负担都会传导到个人钱包。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把问题落到“谁来出钱、出多少”,支持曲线就会往下走。 回到地区安全的硬约束。解放军围绕台海的演训频率在持续,相关通报和画面都能看到。日本南西方向离台湾不远,一旦升温,驻地、航线、物流都会被牵动。这不是口头表态能消化的变量。 再把镜头拉到产业层面。若中方反制措施真正落地,涉及人员往来、关键零部件、教育交流等,企业的成本、交期和市场预期都会调整。到那时,民众对“代价”的体感会迅速增强,民调也可能出现回摆。 需要强调的是,台海不是可以反复操作的选举议题。把高风险议题当成动员工具,会推高误判,增加不必要的摩擦。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日本部分政客妄图将台海问题作为谋取私利的筹码,实在是短视且危险的行径。他们或许只看到了眼前所谓的选民支持,却忽略了这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倘若日本真的在台海问题上迈出危险一步,与同盟动用武力,那无疑是点燃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且不说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单是地区局势的失控就会让日本自食恶果。周边国家不会坐视不管,国际社会也不会对这种破坏和平稳定的行为姑息纵容。 从外交层面来看,日本此举会严重损害其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长久以来建立的外交互信将毁于一旦,在国际舞台上也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经济上,除了前面提到的旅游业受挫,日本的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在中国市场也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失去中国市场,日本经济将遭受重创。 而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他们终将为部分政客的冲动买单。增税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战争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都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这种错误决策的苦果。到那时,所谓的支持率或许会像泡沫一样瞬间破灭。 日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何妄图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行为都不会得逞。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才是日本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否则,在台海问题上一意孤行,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Huyou
民调数据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