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要赌国运侵华?很多人以为是军国主义。错了!真相是,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亲口揭底:甲午一战,豪赌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直接喂饱了明治维新。 说白了,就是日本侵略中国能获得大量资金,用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这是典型的赌徒心理。他们知道自己国家发展停滞,侵略中国要是赌赢了,就能得到大量资金;就算赌输了,大不了继续当中国的“小弟”。 石破茂在一次历史研讨会上的发言说得很明白,明治维新搞到 19 世纪 90 年代已经快撑不下去了。当时日本全力学习西方搞工业化,建工厂、练新军、修铁路,样样都要花钱,可本国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财政早就捉襟见肘。 1893 年日本的年度财政收入还不到 8000 万日元,而甲午战争前光是海军建设就砸进去了近 1.5 亿日元,几乎是举国之力在硬撑。这种情况下,侵略中国成了他们眼中唯一的 “救命稻草”。 那场被日本政治学者深谷博治称为 “以全部国运相赌” 的甲午战争,其实早有预谋。1887 年日本就制定了详细的《征讨清国策》,把侵略中国的步骤规划得清清楚楚。 当时日本海军实力还不如清朝北洋水师,为了凑钱买军舰,明治天皇甚至带头缩减宫廷开支,号召全国民众捐款,连妓女都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这种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中国财富的极度渴望,他们算准了只要打赢,就能靠赔款翻身。 结果正如他们所愿,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下《马关条约》,赔偿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换算成日元就是近四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当时四年多的财政总收入。 这笔钱的流向最能说明问题,其中近一亿日元直接投入了海军建设,让日本舰队在短短十年内规模扩大了三倍,还买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战列舰。 剩下的钱一部分用来修建钢铁厂和铁路,八幡制铁所就是靠这笔赔款起家,后来成了日本军工的核心支柱,另一部分则投入教育,培养出大批为侵略服务的技术人才。 更关键的是,这次 “豪赌” 的成功,彻底激活了日本靠战争掠夺发展的恶性循环。尝到甜头后,他们 1904 年又发动日俄战争,从俄国手里抢得中国东北的特权和赔款;一战时趁火打劫占领青岛,攫取了德国在华利益。 每次战争都像给日本经济注入强心针,而这种模式又反过来催生了更疯狂的野心。日本近现代史专家藤村道生就指出,掠夺领土和财富,本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核心目标之一。 这种逻辑其实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日本学习西方时,没学到工业文明的精髓,反而把列强 “弱肉强食” 的强盗逻辑学了个透彻。 他们深知自己作为小岛国,资源有限,要想 “脱亚入欧” 成为世界强国,最快的捷径就是掠夺近邻中国。1874 年出兵台湾、1879 年吞并琉球,都是这种思路的早期尝试,而甲午战争不过是把这种模式推向了顶峰。 日本统治者还通过 “皇国史观” 给国民洗脑,把掠夺战争包装成 “解放亚洲” 的正义之举,让民众狂热支持对外扩张。他们宣称日本是 “神国”,注定要统治世界,这种意识形态灌输,让普通日本人也成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但剥开层层包装,核心始终是经济利益,就像石破茂点破的那样,甲午赔款直接让明治维新完成了最后的 “输血”,这种靠吸食他国血肉换来的发展,让日本彻底走上了赌国运的绝路。 从丰臣秀吉时代就宣扬的 “征讨朝鲜、进占中国” 计划,到近代一次次侵华战争,日本的扩张野心延续了数百年。而甲午战争的 “成功”,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它让日本确信,赌国运侵略是 “正确选择”,这种错误认知一直延续到二战战败才被打破。石破茂的话之所以震撼,就是因为它揭开了军国主义外衣下的经济本质 —— 那些看似疯狂的战争冒险,从来都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掠夺游戏。 日本真正的问题,不在外面,而在自已。经济的滑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又一次退回到那个疯狂的年代。战争从来都不是出口,而是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