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来回应了!在我们明确宣布G20峰会期间没有与高市早苗的会晤安排之后,日本出来回应了! 11月18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表示:尚未做出任何决定。并称,日本对日中两国进行各种对话持开放态度。他还透露,将于18日在北京举行的日中局长级磋商是双方定期举行的磋商。上次是在日本举行,所以这次将在北京举行。 日本这波回应纯属“死鸭子嘴硬”,嘴上说着“没做决定”,实则心里比谁都急着盼着高层会晤能成行。毕竟自从高市早苗抛出那番出格言论后,日本就把自己架在了尴尬的位置上,现在骑虎难下只能硬撑。 11月13日到14日,中方连续两天采取“奉示”召见的外交方式,先是外交部副部长,再是驻日大使,接连向日本传递明确反对信号,这种密集且层级不低的外交动作,已经把立场摆得明明白白。 后续中方的一系列操作更是让日本感受到了压力,不仅发布了赴日留学和旅游安全预警,多家国内航司还同步开通了涉日航线的免费退改服务。这对依赖中国市场的日本来说,影响立竿见影。 2025年11月前半个月,赴日中国游客数量同比下降了近三成,要知道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支柱,这一下就让日本多个旅游城市的酒店、免税店生意冷清不少。这些实打实的损失,让日本商界纷纷向政府施压,要求尽快缓和对华关系。 国内的压力也让日本政府坐不住,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公开表示,高市早苗的言论“不利于中日关系稳定”,呼吁政府采取务实态度修复沟通。甚至有日本工商团体联合上书首相官邸,直言“对华关系恶化已影响企业经营”。 在这样的内外夹击下,日本根本不敢真的切断与中方的高层沟通渠道,木原稔说“对各种对话持开放态度”,说白了就是想递台阶、找机会,盼着中方能给个缓和的口子。 但日本又偏偏拉不下脸来示弱,所以才特意强调北京的局长级磋商是“定期举行”的,还特意点明“上次在日本,这次在北京”。这话就是想告诉外界,这次会面不是他们临时求来的,而是早就定好的常规操作,免得被国内保守派骂“妥协”,也怕在国际上落得“向中方低头”的名声。 其实这个局长级磋商本就是中日之间的固定沟通机制,2024年10月第十八轮会议在东京召开时,双方就已经敲定2025年的第十九轮会议轮到中方主办,地点选在北京,议题早就明确包括双边务实合作协调。 日本现在特意把这点拿出来反复说,无非就是想给自己找个“不丢面”的理由,既维持了表面的强硬,又能确保沟通不中断。 日本现在就是陷入了两难:不缓和关系,经济和民生扛不住;真要缓和,又怕被国内保守势力指责“软弱”。所以才想出这么个模棱两可的回应,“尚未做出任何决定”既没把话说死,也没主动服软,给自己留足了进退空间;强调“定期磋商”则是为了撑住面子,维持所谓的“平等姿态”。 但国际交往讲究的是真诚对等,光靠耍小聪明、死撑面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中方的立场一直很明确,核心利益不容触碰,想要高层会晤,就得拿出实际行动纠正错误。日本如果一直抱着这种“想缓和又怕丢面”的心态,不真正正视自身问题,中日关系想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恐怕还有不少路要走。 毕竟合作是相互的,单方面的算计和敷衍,换不来真正的互信与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