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表态了。 网上把一名女性政客的强硬措辞,冠成“日本女首相”,信息混在一起了。日本目前并无女性担任首相,这点要先说清。议题被炒热,但方向不能被带跑。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不惹事,也不怕事。涉海涉空摩擦有过,但把“必有一战”挂嘴边,是不负责任的带节奏。 具体看现有机制:2018年双方启动海空联络机制,2023年直通电话正式开通,据公开报道已多次使用。沟通渠道在那儿,风险就能被及时压住。 再看会面节奏:2023年旧金山两边高层见面,确认保持沟通,之后工作层对接不断。当面沟通效率更高,很多分歧靠程序和记录就能往前推。 海上力量这一块,中方近年装备换代加快,055、052D、歼-20等陆续入列,常态训练密集,远海任务稳定展开。这是把守备做扎实,而不是为了挑事。 对照之下,东京一侧也在加紧推进,但舰机数量、补给能力、远程支援受自身规矩和产业节奏制约。硬碰硬的空间并不宽,谁都不会轻易冒险。 军警外圈再看经贸圈,双方工厂、供应链和人员往来仍在运转。任何冲突都会直接压住订单、物流和投资预期,各方代价都很高。 舆论面的风险也得讲清。每到东海有突发画面,网上情绪就冲高,但权威通报出来、沟通启动后,局势往往回落。情绪盖过事实,判断容易走偏。 也有人强调强硬。现实里,力度与分寸要同时具备。维护权益要到位,沟通不能停,海空相遇要按规则处置,这三点必须一起抓。 谈判并不代表退让。把分歧列清、把重点说透、把风险预案细化,才能降低误判。工具越多,处理突发就越稳。 面对新一轮言论发酵,先核实是谁、在什么场合、说了什么,再看各方有没有实际动作。如果没有对应举动,就不应当成既成事实。 从过往经验看,设机制、讲规则、勤沟通,比喊口号更能把事管住。把情绪降下来,把方法用起来,才能让海上、空中保持可控。 把话收束到一点:远离战争,善用谈判,是对彼此负责。稳稳把事办好,比任何激烈字眼都更有分量。
就在刚刚 日本方面突然表态了。 网上把一名女性政客的强硬措辞,冠成“日本
正义凛然远山的光辉
2025-11-19 01:25: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