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印度方面突然宣布了恒河干线清淤提速,计划把加尔各答到

弘晋风姿 2025-11-19 01:24:39

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印度方面突然宣布了恒河干线清淤提速,计划把加尔各答到瓦拉纳西段水深维持在3米左右,并安排新的试航时段。 恒河航运的短板,核心不在自然先天,而在后天把水分走、把泥留下。19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在恒河流域大规模修渠,主干超过1100公里、支线延伸数千英里,定位就是灌溉。1837年阿格拉饥荒后,渠道加速扩建,干流水被持续分流,枯水期水位不稳,通航一开始就被压低。 接着看独立后的延续。1975年法拉卡大坝建成,枯季把水推向加尔各答港以减淤,下游孟加拉枯季流量明显下降,上游泥沙在河道里抬床,航道变浅。局部问题叠加季节性波动,恒河更难保持稳定的船舶吃水。 季风节律的影响非常直观。恒河全年约84%的降雨集中在6到9月,瓦拉纳西段枯季水深常年只有1.8米左右,洪季水位可涨到15米,上下落差大,泥沙携带量高,淤积速度快。和这边相比,长江干线常年维护稳定水深,下游深水航道常态开放,万吨级船在下游长期运营,通航秩序更可预期。 再看出海口。恒河-布拉马普特拉三角洲大部分在孟加拉国境内,真正通海的门在下游。印度在上游投入清淤、疏浚,从2020年起覆盖数百公里,目标就是中型货船稳定通行,但过了边界,通行规则、手续、航道维护不在同一套体系里,链条很容易卡住。 两国之间是有框架的。1996年的《法拉卡分水条约》设定枯季分水和联合监测,期限到2026年;2009年的内陆水道协议明确跨境通航路线和办理流程。现实中,执行阶段时有磕绊,2024年夏季开闸泄水引发下游低地积水的争议,跨境航线通行量一直不高。 拿国内的做法对照,差距更清楚。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工程多年夯实,航标、锚地、船闸、调度一体化,港口群与内河船队配套,航行窗口和载重边界清晰,枯水期也能保底运行。这种“一个口径”的体系,是恒河目前缺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船型与航道匹配。国内内河按照水深和弯曲半径设计标准船型和编队,减少搁浅与等待时间;恒河上游多弯浅段,临时清淤能通一阵,但没有配套的统一船型与调度,很难形成稳定货流。 回到恒河本身,技术路径并不复杂:联合疏浚,把上游清淤和下游三角洲整治连成一体;联合调度,把枯季分水、开闸泄水与通航窗口联动;联合监管,把通行规则、船舶标准、航道数据共享。这些步骤都需要两边同时到位。 时间点也摆在桌上。1996年条约即将到期,是重新整合的窗口期,可以把分水、清淤、通航、污染治理放在一个框架里,设置共同的目标值和月度评估,逐步提升枯季有效通航里程和全年通行稳定性。 恒河不是没有潜力,问题都在可操作层面:水怎么分、泥怎么清、船怎么走、数据怎么共享。把这四件事打通,货运量不难涨上去,枯季也能保底运行,出海口的衔接就有可预期的结果。 长江的经验说明,只要上下游、内外海是一盘棋,航运就能稳定释放。恒河要走这条路,关键是把规则和工程落到日常,把临时性的动作变成常态化的协同。 结尾简单一点:恒河要通,就得两边一起动,水量、航道、船型、规则统一起来,它才能从“零星通行”走向“常年通行”。这条线一旦稳住,河流的价值就能真正被用起来。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弘晋风姿

弘晋风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