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新闻联播》这波开场,藏着每个普通人都该懂的“形势课” 果不其然,昨晚《新闻联播》一开场就剑指核心,这波操作根本不是常规播报,反倒像给全国人递了一份“形势清醒剂”——明着告诉大家:该认清当下的处境了。 不少人看完第一反应是“这开场有点不一样”,其实细品就懂,节目组把先辈牺牲的过往和当下的外部风险绑在一起讲,压根没绕弯子,核心就是一句话: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发展也不是躺出来的,两者都得靠咱们时刻保持清醒,还得持续往里面砸精力、下功夫。 有网友吐槽“这是翻旧账煽情”,说实话,看到这种言论我真挺无奈的。要是你把最近的国际新闻串起来看就知道,这哪儿是怀旧啊?分明是把“认清形势”四个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拍在了每个人眼前。那些喊着“小题大做”的人,怕是早忘了咱们脚下这方安稳土地,是多少人用命换回来的。 去年加勒万河谷烈士墓碑前的画面,我现在想起来还鼻子发酸:陈红军营长的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轻轻贴在墓碑上念叨“爸爸在这儿”,那一幕看哭了多少屏幕前的人。这位年轻的营长,为了守住祖国的边境线,把29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零下几十度的雪域高原,连孩子长大都没法亲眼见证。再往回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更让人揪心,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时,才28岁;长津湖的冰雕连战士,冻僵在雪地里时,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他们的平均年龄,居然才19岁——放在现在,这还是刚成年、可能还在校园里读书的年纪啊! 这些从来不是历史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硝烟里为咱们挡住了战乱。咱们今天能舒舒服服坐在空调房里刷手机,下班路上顺便买杯奶茶,周末带着家人去逛街,不是这个世界本来就这么和平,是有人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接过了先辈们的钢枪,默默守护着这份安稳。 《新闻联播》把先辈牺牲和外部风险放在一起说,其实藏着更深的道理:和平从来都是“付费品”,而且现在的风浪,一点不比过去小。就像中央最近强调的,咱们正处在“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话真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咱们身边的现实。 挪威有个研究所刚出了报告,2024年全球发生了61起武装冲突,是近80年来最多的一年。乌克兰危机打了快四年,不仅把欧洲搅得鸡犬不宁,连咱们国内的能源进口成本都跟着涨了不少。可能有人觉得“这离我太远了”,但我身边就有做外贸的朋友说,广东有家做电子元件的工厂,去年因为美国的技术封锁,核心芯片断供了三个多月,几百号工人差点没活干,老板那段时间天天跑断腿找替代方案,头发都白了不少。 这真不是个例,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降了15.6%,浙江、江苏那些靠外贸吃饭的大省,很多企业都在咬牙扛。更让人窝火的是,有些国家跟着美国搞保护主义,墨西哥居然要对咱们的产品收50%的关税,咱们的新能源汽车本来在当地很受欢迎,这么一来成本直接翻倍,压根没了竞争力。 还有人说“这些事关我老百姓啥事”,这话真的太片面了。粮食涨价、油价波动,哪一样不跟这些外部风险挂钩?咱们国家的大豆进口量占全球的60%,要是国际供应链一断,超市里的豆油、豆腐、豆浆,价格可能都会涨,到时候受影响的还是咱们普通人的菜篮子。 这就是《新闻联播》要提醒咱们的:先辈们用命守住的,不只是祖国的国土,更是咱们安稳生活的底气;现在咱们面对的外部风险,不是新闻里的“热闹事”,是真能影响咱们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 而且现在的博弈,早就不只是枪炮的较量了。美国一边喊着“技术封锁”,禁止向咱们出口高端技术和设备,一边又偷偷加大从咱们这儿进口稀土加工品——因为离开中国的技术,他们挖出来的稀土就是一堆没用的石头。咱们这边也没含糊,加大了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的科技研发经费涨了8.2%,就是要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不被别人“卡脖子”。就像先辈们在战场上没怂过,现在咱们在产业链、科技领域,也得拿出这份硬气,不能让别人欺负到头上。 那些觉得“提牺牲太沉重”的人,不妨好好想想:如果不是先辈们在战场上硬拼,咱们可能早就陷入战乱,连安稳的日子都过不上;如果现在咱们对外部风险糊涂麻木,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和平,就可能被一点点侵蚀,到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新闻联播》的这场开场,既是在给咱们提气,也是在给咱们敲警钟。和平要靠清醒的头脑守护,发展要靠持续的努力托底。咱们普通人不用上战场,但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认真对待每一份岗位;支持国货创新,不盲目崇拜外国品牌,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应对外部风险最实在的办法。 毕竟,这安稳日子来得太不容易了,先辈们的血不能白流,咱们的路也得走得更稳、更硬气。这,就是《新闻联播》想让咱们读懂的“形势”,也是每个中国人都该记在心里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