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江苏南京,一男子网购了一瓶白胡椒粉,可收到货还没等打开,看了一眼配料表才发现,白胡椒粉配料中排首位的居然是大米,商家回应:纯的白胡椒粉太贵了,没人买! 南京一位大哥最近网购的经历,真是让人忍不住说一句:这也太离谱了! 大哥就是普通家庭做饭,想着网上买瓶白胡椒粉方便,收到货也没多想,做饭前顺手拿起来想看看生产日期,怕放久了不新鲜。 结果这一眼看下去,直接给看懵了,配料表上第一个成分,明晃晃写着“大米”两个字。他当时手里还拿着锅铲,愣在那儿好半天没反应过来,心里全是问号:我买的是白胡椒粉啊,不是大米粉,怎么大米反倒成了主料? 这感觉真不是夸张,就像你去饭馆点了份鱼香肉丝,结果端上来的全是胡萝卜丝和土豆丝,连个肉丝影子都没多少,那种错位感让人心里堵得慌。 胡椒的影子在哪儿呢?他赶紧往下翻配料表,找了半天才在后面看到“白胡椒”,而且排得挺靠后,一看就不是主要成分。 大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赶紧去商品页面翻评价,这一翻才发现,原来不止他一个人踩坑,下面吐槽的评论都快堆成山了。 有网友直接说“这就是假的白胡椒粉”,煮菜放了半天,一点胡椒该有的辛辣香味都没有,反而有点淡淡的米味;还有人说给孩子做辅食想加点胡椒提味,结果发现主料是大米,感觉被欺骗了;更有人吐槽“早知道是大米做的,我直接舀家里的米磨粉不就行了,还花这钱干啥”。 大家的困惑都一样:冲着“白胡椒粉”的名字来,买到的东西却跟名字完全对不上号,这不是明晃晃误导人嘛。 这事慢慢在网上传开后,商家那边也出来回应了,理由说得挺“实在”,却让人更不舒服了。他们说,要是纯用胡椒籽磨成粉,一瓶30克左右的白胡椒粉,售价得超过60块钱。 这个价格在普通调味品里确实不便宜,日常做饭谁也不会天天买这么贵的胡椒,真按这个价卖,产品肯定没市场,没人愿意买。所以他们才想出这么个办法,用大米当主要成分,既能把价格压下来,让消费者觉得实惠,也能维持产品的销量。 至于大家不满意的地方,商家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不满意可以随时申请退款。 可这回应根本没说到点子上啊。大哥和不少网友都觉得,退款是小事,但被名字误导的感觉太别扭了。咱们买东西是基于对商品名称的信任,不是来猜配料表的。 要是早知道里面主要是大米,只是带点胡椒味,那大家买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愿意买就买,不愿意买也不会浪费时间。现在这样,用“白胡椒粉”的名字吸引顾客,实际成分却大相径庭,这跟挂羊头卖狗肉有啥区别? 网上的讨论也分成了两派。 有一部分人觉得,一分钱一分货,市场上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纯的白胡椒粉本来就不便宜,30克起码得10块往上,要是网上买的才几块钱,肯定得多留个心眼,看看配料表。贪便宜还不仔细看,自己也得负点责任。 但更多人还是站在消费者这边。 咱们平时买个酱油、醋、盐,难道还得每次都拿着放大镜研究配料表?谁有那功夫啊。商家卖东西,名字就该如实反映产品情况,这是最基本的诚信。既然主要成分是大米,只是添加了少量白胡椒,那完全可以叫“白胡椒味复合调料”或者“白胡椒风味粉”,这样既诚实,消费者也能一眼看明白,心甘情愿买单。 现在这么做,就是故意玩文字游戏,利用大家对商品名称的信任钻空子,实在不地道。 还有网友吐槽,现在不少商家都喜欢来这套,明明是复合产品,偏要起个单一成分的名字,就为了蹭热度、吸引顾客。 比如有些“草莓酱”,配料表第一位是糖,草莓排在后面;有些“核桃露”,核桃含量少得可怜,全是水和添加剂。不是说这些产品不能卖,关键是得把名字说清楚,让消费者有知情权,而不是靠误导来赚钱。 其实这事根本不是大米和胡椒的配比问题,也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核心是商家的诚信和信息透明。消费者愿意为合理的价格买单,也能接受复合调料,但不能接受被名字欺骗。商家追求利润没问题,想做低价产品抢占市场也能理解,但不能以牺牲诚信为代价。 一句“不满意可退款”,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回避了最关键的误导消费者的问题,要是大家没发现配料表的问题,不就稀里糊涂用了半天,还以为自己买的是正经白胡椒粉吗? 一个健康的市场,靠的是买卖双方的互相信任。 商家给商品起名,得守住最基本的底线,不能想怎么起就怎么起,更不能用模糊的名字钻空子。消费者买东西,确实可以多留意一眼配料表,多一份谨慎,但这不能成为商家推卸责任的理由。毕竟,诚信才是做生意的长久之道,靠误导赚来的短期利益,迟早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最后砸了自己的招牌。 希望以后商家都能实诚点,是什么产品就叫什么名字,别再让大家买个东西还得像侦探一样抠配料表。也盼着有更明确的规则管管这种事,让商品的名字能真正反映产品本身,这样咱们买东西才放心,市场也能更规范。 信息来源:江苏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