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和婆婆散步后,有些尿急,婆婆领她去一家康养中心二楼上厕所。第二天,却接到民警电话。紧跟着,康养中心张贴告知函,说她们强行进入不对外开放的卫生间,造成漏水,损毁地板,损失高达3到5万,要求赔偿,否则就起诉。女子丈夫看了监控视频后,却提出4点疑问。 谁能想到,一次情急之下的如厕,会酿成这样的纠纷?女子后来回忆,那天傍晚和婆婆在康养中心附近散步,突然尿急得厉害,周围没有公共卫生间。 婆婆经常在这一带活动,知道康养中心二楼有卫生间,以前偶尔也见过有人临时使用,想着只是应急,不会有太大问题,就领着她走了进去。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十分钟,她们进去时卫生间门没锁,也没看到任何“禁止外人使用”的标识,用完后还特意冲了水、擦干了地面,怎么也没想到会造成所谓的“重大损失”。 接到民警电话时,女子整个人都懵了。她反复回想当时的场景,卫生间里的设施都是完好的,冲水也正常,没有出现漏水的迹象。直到看到康养中心的告知函,上面“强行进入”“损毁地板”“损失3到5万”等字眼,让她又气又委屈。丈夫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要求查看监控,可看完视频后,心里的疑问反而越来越多,当场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疑问,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康养中心是否明确告知该卫生间不对外开放?监控显示,女子和婆婆进入时,二楼走廊没有任何醒目的警示标识,卫生间门也处于未上锁状态。如果这里真的是仅限内部使用、禁止外人进入的区域,为何没有采取上锁、张贴明显禁止标识等管理措施?婆婆之所以敢领着儿媳进入,正是因为没有任何禁止性提示,这让普通人很难意识到“不能使用”。 第二点疑问,漏水和地板损毁的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康养中心称是她们使用后造成漏水,但监控中清晰可见,两人进入卫生间时地面干燥,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操作,既没有撞击设施,也没有破坏管道。丈夫特意留意了视频时间线,她们离开后近一个小时,康养中心才有人发现漏水。会不会是卫生间本身管道老化、设施故障导致的漏水?仅凭“使用过”就认定是使用者造成的损失,未免太过武断。 第三点疑问,3到5万的损失评估依据是什么?女子后来了解到,受损的地板是普通的PVC材质,即便需要更换,加上管道维修,市场价格也远达不到这个数额。丈夫要求康养中心提供详细的损失清单和评估报告,包括维修项目、材料价格、人工费用等,但对方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是一口咬定损失需要这么多。没有专业机构的评估报告,没有具体的费用明细,这样的索赔金额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第四点疑问,“强行进入”的定性是否合理?监控画面显示,女子和婆婆进入时门是开着的,全程没有任何撬门、推门等“强行”行为,反而显得十分谨慎。如果康养中心认为外人进入属于违规,那么在发现她们使用时,为何没有工作人员及时制止?而是在第二天直接报警、发告知函要求赔偿,这种处理方式是否过于激进?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引发热议。有网友觉得,女子和婆婆确实不该使用非对外开放的卫生间,多少有些不妥;但更多人认为,康养中心的处理方式欠妥,即便卫生间不对外,也该有明确标识和管理措施,不能仅凭“使用过”就狮子大开口索赔。更重要的是,损失金额必须有凭有据,不能随口定价,否则就有借机讹诈的嫌疑。 民警介入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女子表示,愿意为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失承担合理费用,但绝不可能接受3到5万的天价索赔。康养中心则坚持自己的诉求,认为对方违规进入造成损失,必须全额赔偿。 目前调解还在进行中,但这件事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公共区域的管理责任该如何落实?商家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是否该坚守合理合法的底线?普通人在面对类似紧急情况时,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其实,类似的纠纷并不少见。很多场所的“内部设施”没有明确标识,容易让外人产生误解;而部分商家在遇到问题时,也容易陷入“漫天要价”的误区。真正合理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先厘清责任:康养中心若未履行告知和管理义务,本身就存在过错;女子若确实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失,也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损失金额必须经过专业评估、有据可查。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康养中心多一份明确的提示、多一点包容,女子多一份谨慎、多一点对规则的敬畏,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纠纷。而在权益纠纷中,“有理有据”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动辄天价索赔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