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手下最能打的是谁?刘锦棠自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

亨克孤独 2025-11-18 17:43:14

左宗棠手下最能打的是谁?刘锦棠自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相比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楚军系统中出的人才不算多,能打的将领也屈指可数,如果以名气而言,刘锦棠应该是最能拿的出手的一个。   曾国藩的湘军靠乡党抱团,亲戚带亲戚、老乡拉老乡,人才像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随便拎出来几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将领;李鸿章的淮军背靠东南富庶之地,能花钱招兵买马还能引进洋枪洋炮,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能人投奔。   可左宗棠的楚军不一样,起家时就家底薄,走的是“精而不杂”的路子,兵要少而精,将也要忠而能,所以能挑出来独当一面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而刘锦棠就是这少数人里最拔尖的那个。   刘锦棠能在楚军里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关系,而是实打实的战功。他打小就跟着叔父在军营里摸爬滚打,叔父牺牲后,他临危受命接过部队,当时军心涣散,敌人还趁机反扑,换别人可能早就乱了阵脚,可他硬是凭着一股狠劲稳住了局面。   他当场处置了溃散的士兵,带着弟兄们抱着复仇的决心死战,硬生生把濒临崩溃的战局给扭了过来,这一战也让左宗棠看出了他的胆识和能力,从此把他当成了最得力的干将。   真正让刘锦棠名声大噪的,还是收复新疆的硬仗。当时新疆被外来势力盘踞,还勾连了外国势力,地形复杂不说,补给还特别困难,不少人都觉得这仗难打,甚至有人劝左宗棠放弃。   可刘锦棠二话不说,带着楚军就踏上了西征之路,完全照着左宗棠“缓进急战”的思路来,先把粮道打通,让部队养精蓄锐,一旦发起进攻就雷厉风行。   面对敌军的坚城固守,他不硬拼,而是先切断对方的粮道和外援,等敌军内部乱了阵脚再发起总攻;遇到负隅顽抗的,他毫不手软,可对待愿意投降的士兵,又能区别对待,这样既减少了伤亡,也分化了敌人。   在西北的风沙里,刘锦棠的部队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他们顶着严寒酷暑,长途奔袭毫不含糊。   有一次敌军掘开河流阻碍进军,部队断了粮,他就带着弟兄们掘地找粮,硬是靠着顽强的意志绕路前进,追上敌军后发起突袭,打得对方溃不成军。他不光自己敢冲敢闯,还特别会带兵,部队军纪严明,从不扰民,当地百姓见楚军秋毫无犯,还帮着他们驱逐侵略者,都主动带路、送粮食,这也让楚军在陌生的土地上如鱼得水。   刘锦棠在楚军里的威望,是靠一场场胜仗打出来的。每次打仗他都冲在最前面,从不躲在后方指挥,弟兄们跟着他打仗,既放心又服气。他赏罚分明,从不偏袒任何人,该是谁的功劳就是谁的,缴获的物资也都公平分配,所以部队的士气一直很高涨。   有一次友军被敌军包围,求救信送到他手里时,他的部队刚打完一场恶战,士兵们都疲惫不堪,不少将领劝他先休整,可他说“都是为国打仗,不能见死不救”,带着部队连夜驰援,硬是把友军救了出来。就这股义气和担当,让楚军上下没人不服他,所以他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不是狂妄,是实打实的实力撑起来的。   收复新疆后,刘锦棠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留下来治理这片残破的土地。他废除了旧的不合理制度,设立郡县,修驿道方便交通,鼓励百姓屯田种地,还筑造城防抵御外敌,让新疆慢慢恢复了生机。要知道,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刘锦棠不光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能在战后安抚民心、发展生产,这也是他比其他将领更突出的地方。   反观晚清的其他将领,要么只会打仗不会治理,要么空有虚名没什么实绩,而刘锦棠一辈子征战沙场,收复了大片国土,还能做到廉洁奉公,家里没什么多余的财物,病逝后只留下了一堆奏牍,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实属难得。左宗棠这辈子能办成收复新疆这样的大事,离不开刘锦棠这个“尖刀”,要是没有他在前线实打实的冲锋陷阵、运筹帷幄,左宗棠的战略部署再好,也很难落到实处。   在楚军乃至整个晚清的将领里,刘锦棠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用一辈子的战绩证明,真正的能打,不是靠人多势众,而是靠勇谋兼备、军纪严明,靠得民心、聚士气。   相比于曾国藩麾下猛将如云、李鸿章手下能人辈出,左宗棠的楚军虽然人才凋零,但有了刘锦棠这根“顶梁柱”,也硬是打出了旷世奇功,他的名字能和收复新疆的伟业紧紧绑在一起,成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这份荣耀,完全是他用血汗拼出来的。

0 阅读:31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