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古今知夏 2025-11-18 17:33:13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而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 “赌局” 里,最毒辣的第一把牌。 1894 年的清日,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北洋水师舰艇总吨位 7.3 万吨,日本联合舰队才 6.1 万吨,论硬实力,清朝妥妥的上风。 可李鸿章算错了一点:日本从来不管什么吨位差距,它只认 “偷袭能赢”。早在甲午开战前七年,日本就偷偷画好了攻打中国的蓝图,从渤海湾的港口水深,到清军炮台的火炮口径,摸得比清朝自己还清楚。 日本的备战,简直疯魔到了骨子里。明治天皇喊着 “国防大于一切”,主动把自己的内廷开支砍了,六年里每年掏出 30 万日元给海军造舰。文武大臣跟着捐钱,议员把四分之一的俸禄都交了出去,就连全国的妇女都把首饰捐出来,就为了凑钱买军舰。 最狠的是明治天皇,居然每天只吃一顿饭,就为了激励全国:“要打就打赢,输了就亡国”反观清朝,北洋水师 1888 年成军后,就再也没添过一艘新舰,炮弹都快用完了也没人管。 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直接把海军军费挪去修颐和园,哪怕朝鲜那边已经剑拔弩张,她照样铺张庆祝,嘴里还念叨着 “谁让我不开心,我就让谁一辈子不开心”。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日本设好的圈套。1894 年朝鲜闹起义,日本先撺掇清朝出兵帮忙,转头自己就派了更多兵入朝,赖着不走。清朝提议双方撤军,日本却突然蹦出个 “共同改革朝鲜内政” 的要求,明摆着就是拖延时间。 李鸿章还抱着幻想,指望俄、英两国出面调停,可他不知道,日本早就跟列强谈好了 — 英国想让日本制衡俄国,俄国等着坐收渔翁之利,没人真的想帮清朝。 1894 年 7 月 25 日清晨,朝鲜丰岛海域,日本舰队突然对着返航的清军舰艇开火。没宣战,没警告,上来就是一顿猛轰,这就是日本的 “规矩”:趁你不备,往死里打。 更残忍的是,日本舰队还截住了运载 1100 多名清军的英国商船 “高升” 号。要求清军投降?没门!船上的将士宁死不屈,日本舰长二话不说就下令开炮。 800 多名清军将士葬身海底,海水都被染成了红色,而日本却对外宣称 “这是正当防卫”。这场偷袭,彻底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也让日本的赌性彻底爆发。 甲午一战,日本赢疯了。《马关条约》一签,2.3 亿两白银到手,相当于清朝三年的家当。日本拿着这笔钱,87% 都投进了军备,海军、陆军一下子鸟枪换炮,很快就成了亚洲一霸。这场胜利让日本尝到了偷袭的甜头,也让它的赌性越来越大。 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它又用偷袭战术打沉了俄国舰队;1931 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就靠几个人、几颗炸弹,就占了东北;1941 年珍珠港,它又故技重施,偷袭了美国海军基地。 可赌徒终究会输光。日本靠着偷袭发家,最后也栽在了 “被偷袭” 上 —1945 年,两颗原子弹落在广岛、长崎,这个靠暗箭伤人的国家,终于尝到了毁灭的滋味。 而甲午战争留给中国的,不只是领土和赔款的损失,更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对日本这样的赌徒,永远不能心存侥幸。 李鸿章的误判,就在于他用常理去衡量一个不讲常理的对手;清朝的惨败,就在于它把表面的强大,当成了真正的底气。 这段往事不是尘封的旧账,而是警醒世人的警钟 ,面对这样的对手,唯有时刻警惕,才能真正防患未然。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