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迪拜的航展发生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印度空军参展的“光辉”战机在静态展示时机身出现了漏油。 为了避免油流的到处都是,印度空军地勤人员只好找了一些购物袋来接漏出的油。 从视频来看,这架“光辉”战机机身漏油点不止一个,因为接油的购物袋至少有三个,分别放在不同位置。 说句不好听的,战机静态展示时漏油,比飞行中出现故障更丢颜面。 飞行故障或许能归咎于气流、操作等动态因素,静态展示时战机处于完全停机状态,此时漏油大概率是密封件老化、管路接口松动或是装配工艺不合格等基础性问题。 对于一款主打“国产自主”且渴望打开出口市场的战机来说,这种低级故障暴露的不只是个别部件的质量瑕疵,更可能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品控漏洞。 静态展示本是军工产品最基础的“门面功夫”,连这点都做不到位,自然难以让潜在买家相信它在高强度飞行中的可靠性。 这并非光辉战机首次在国际航展上掉链子。 去年同样是迪拜航展,原定参与飞行表演的光辉战机刚起飞不久,就因座舱显示器突然黑屏紧急返航;时隔两天,备用机好不容易升空,又因机载电子系统故障被迫迫降,两次都错失了表演机会。 短短一年时间,光辉战机的问题从飞行系统故障,降到了静态漏油这样的基础层面。 负责生产这款战机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在业界口碑本就不算好。 以该公司生产的“北极星”直升机为例,服役至今已发生不少于28次坠机事故,调查显示超过一半源于机械故障,比如钛合金部件设计不合理导致无法日常检查,铝制传输杆存在先天缺陷等。 光辉战机的尴尬,其实从项目立项时就埋下了伏笔。 1983年项目启动时,印度曾高调喊出“完全自主研发”的口号,目标是打造一款比肩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机。 但实际研发展开后才发现,以当时印度的工业基础,根本撑不起这样的宏大目标。 原定自研的“卡韦里”发动机试了数十年仍未达标,最后只能换成美国的F404发动机;号称国产的雷达研发多年未通过认证,只能进口以色列的EL/M-2032雷达;就连飞控系统、弹射座椅这些关键部件,要么直接进口,要么引进国外技术组装。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部件整合时,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各国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兼容性不佳,单是调试适配就耗了十几年,直到2015年才正式列装部队,从立项到服役整整耗时32年。 研发周期漫长尚且不说,造价更是高得惊人。 印度国防部今年公布的采购合同显示,97架光辉战机总价高达74亿美元,折算后单机价格在7000万至8000万美元之间。 这个价格有多夸张?美国F-35隐身战机的出口价也才8000多万美元,也就是说印度花着买五代机的钱,造出来的却是一款性能勉强达到三代机水平的战机。 和同级别战机相比,中国歼-10C单价不足5000万美元,巴基斯坦“枭龙”战机更是只要3000多万美元,且这两款战机的国产化率都远超光辉,核心部件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高造价与低性能的矛盾,直接让光辉战机的出口之路布满荆棘。 2023年阿根廷空军招标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光辉战机曾一度是热门候选,但机身部分部件来自英国,而英国因与阿根廷的领土争端实施禁运,光辉战机最终直接出局。 这次迪拜航展本是印度挽回颜面的良机,现场聚集了不少中东、非洲国家的采购代表,可购物袋接油的一幕传开后,不少原本驻足观望的潜在买家都摇了摇头转身离开。 印度总理莫迪此前还曾亲自登机体验,为光辉战机站台,称其是“印度国防自主的象征”,甚至宣称这笔采购能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发展,现实中不断暴露的质量问题,却在一点点消解这些官方背书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