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前军指挥官吉尔金突然宣布了他的最新判断。 他在社交平台发话:哪怕俄方在乌克兰战场拿到军事胜势,回到国内也会迎来“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他把焦点落在经济下滑与社会结构压力,强调战后问题会集中爆发,轨迹会被改写。 先看他点名的经济恶性循环——生产减少、收入下降、消费冷清。据公开统计,战后两年俄罗斯工业增长更偏向军需,民用产线恢复慢,通胀与高利率叠加抑制消费。对照欧洲在能源冲击后的修复路径,尽管也承压,但民用行业多点分散,缓冲更强。 再把镜头拉到预算。多家俄媒援引预算草案称,2025年国防开支占联邦预算约32.5%。这意味着民用工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分配空间收紧。和战前几年对比,占比明显走高;而一些北约成员在高强度投入时期,也尽量维持民用与军用的平衡,从而避免长期锁死资源。 劳动力是另一个硬钉子。俄方失业率处在低位,但企业报告用工紧张,工资攀升推高成本。乌克兰方面则面临更严峻的人口外流与动员压力,产能受战时环境限制。两边都被战事拖拽,只是表现形态不同,但对民用恢复的牵制是一致的。 金融条件也在加码。俄央行关键利率长期维持高位,抑制通胀的同时压住投资意愿。美国在疫情后周期采用高利率时,也出现地产与耐用品回落,但更靠财政和科技投资托底。俄罗斯当前投资转向军工,民用升级的动力偏弱。 吉尔金把责任直指高层决策。他曾是2014年克里米亚与顿巴斯行动的核心参与者,立场强硬;2023年因“极端主义活动”被判刑,至今仍在服刑。这样一位强硬派突然发出悲观警告,在俄国内舆论场自然引起震动。 他还公开呼吁尽快寻找退出路径。外界有分析认为,停火、冻结线、分阶段缓降强度等方案都被讨论,但条件复杂、变量众多。相比之下,欧盟在处理长期安全压力时更倾向多渠道分担成本,而不是单一方向加码。 就算战事阶段性收尾,接下来是军工转民用、退役人员安置、预算重排的系统工程。二战后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类转轨,成功经验的共同点是提前布局民用产业链、改善资本与技术环境、稳住就业预期。 俄经济的韧性并非不存在。能源、原材料、军工产线都能在短期内支撑增长,但结构偏重,冲击外部时容易被价格波动与制裁链条牵制。乌克兰这边的增长更依赖外援与重建资金,短期回暖与长期自立之间同样存在落差。 从社会层面看,长期紧绷会让公共服务与城市生活承压。公共交通、医疗资源、教育投入这些“看得见的日常”若被持续压缩,情绪积累快、修复慢。欧洲在处理通胀与能源账单时,之所以强调补贴与分担,就是为了防止生活面出现连续回撤。 回到吉尔金的这条警告,本质是在提醒一个顺序问题:战场节奏与国内修复节奏必须同步。如果只追求前者,后者被持续推迟,爆点会集体出现,代价更高。 这条提醒不代表他的话就一定完全成立,但把一个关键点抛到了台面:资源怎么分、节奏怎么调、退出口怎么设,都需要更稳的盘算。 赢下外面的回合不等于解决里面的难题。能不能把投入与产出拉回平衡,才是决定走向的真正标准。



小淘_有需则淘
一个侵略者在大谈确保世界安全,真是匪夷所思,也很滑稽。
用户10xxx47
他这么说,看来过段时间要看到他突发疾病或坠机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