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好心提醒,近期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想到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说自己就要去。这种情

未央细说 2025-11-18 10:15:13

国家好心提醒,近期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想到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说自己就要去。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是否去日本旅游,现在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无非是每个人对着一堆真实情况,权衡后的选择不同。   这一切的引爆点,是11月14日外交部和文旅部联手发布的赴日安全警示,这份提醒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实打实的风险研判——通过官网、领事直通车等多渠道同步发声,明确告知中国公民“近期避免非必要前往日本”,如需前往需密切关注当地安全形势,做好风险防范,必要时联系驻日使领馆求助。   国家层面的安全提示从来不会凭空出现,今年以来,日本境内针对中国公民的治安事件频发,早已不是零星个案:东京新宿、大阪心斋桥等热门旅游区,中国游客遭遇街头滋扰、恶意搭讪的情况显著增加;京都、奈良等地多次发生中国游客随身财物被盗事件,部分民宿甚至出现“针对性涨价”“变相拒客”的歧视性行为;更有甚者,在福冈、札幌等地发生过中国公民被无端挑衅、肢体冲突的案例,当地警方处理效率低下,部分案件不了了之。   这些真实发生的风险,正是官方提醒的底气所在。   那些言辞急切表示“非要前往”的人,并非对这些风险视而不见,更多是被现实的经济成本与刚性需求捆住了手脚。   不少人早在数月前就敲定了行程,为了赶上樱花季、红叶季等热门时段,提前预订了特价机票和不可退改的酒店,部分跟团游套餐更是明确标注“一经确认不予退款”,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预付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有人算了一笔账:提前三个月订的东京往返机票+民宿套餐,总花费1.2万元,若取消仅能退回机票税费不到1000元,损失超过九成;还有些人带着不得不去的刚性需求,或是早已规划好的商务洽谈;或是探望海外亲友,有的是去看望留学的孩子,有的是照料年迈的亲属,跨越国境的相聚本就不易,不愿因一纸提醒就搁置半年甚至一年的期盼。   他们的急眼不是任性,更像是进退两难下的无奈,语气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委屈,出发前反复查阅安全攻略,避开高危区域,备好翻译软件和紧急联系人信息,用谨慎弥补现实的牵绊。   可另一种“急眼”就透着说不出的诡异,甚至带着刻意引导的痕迹,社交平台上突然冒出来一批崭新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提醒发布后的几天内,IP地址大多显示在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或境外地区。   这些账号的主页干净得反常,没有生活日常、没有多元兴趣分享,唯一的内容就是清一色夸赞日本:“现在去日本人少清净,景点不用排队”“当地治安比国内好太多,半夜出门都安全”“管控宽松,购物退税方便”,甚至有人编造“亲身经历”,声称“刚从大阪回来,没遇到任何问题,官方提醒就是小题大做”。   更反常的是,这些账号活跃度极高,只要是涉及赴日旅游的帖子,必然第一时间跟帖,一边淡化安全风险,一边攻击持谨慎态度的网友“玻璃心”“怕事”,有细心网友发现,这些账号的话术高度统一,甚至存在复制粘贴的痕迹,部分账号还会私信反驳那些提醒他人注意安全的用户,言语间透着莫名的急躁。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背后大概率藏着明确的利益驱动或舆论操纵。   一方面,日本旅游业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复苏乏力,中国游客曾占其外国游客总数的三成,贡献近四成旅游消费,官方提醒发布后,日本多家旅行社、酒店预订量暴跌,相关从业者急于挽回损失,不排除雇佣水军制造“旅游热”假象的可能。   另一方面,部分别有用心的势力也借机炒作,试图通过美化日本安全环境、消解官方提醒的公信力,制造民众与官方的认知对立,这些账号的“急眼”,从来不是源于个人出行需求,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用片面言论误导公众判断,模糊风险的本质,让不明真相的游客放松警惕。   除了这两种“急眼”的声音,更多人处于纠结观望的状态,他们既向往日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又担心安全风险;既想趁着错峰出行体验更好,又怕遭遇意外维权困难,这种两难选择,恰恰反映了大多数普通游客的真实心态——不是非去不可,也不是完全抗拒,只是在安全与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国家的善意提醒,本质是给民众提供风险参考,而非强制干预选择,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考量维度也不同,有人因现实牵绊不得不前行,值得理解;有人因风险顾虑选择搁置,同样合理,但那些凭空冒出来的“鼓吹者”,其行为就值得警惕了——安全从来都是出行的底线,一时的流量或利益,远不及每个公民的安危重要。   你身边有没有计划赴日旅游的人?他们是选择坚持出行,还是暂时搁置?那些极力鼓吹赴日的账号,你觉得背后藏着什么心思?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