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嘲笑中国军队没实战经验,说中国军队一击就溃 我们没打过仗,护航、救灾、抗疫背后的“战时能力”,但这些年干的事,哪件不比打仗难? 最近看到一些外媒说,中国军力看着强,但几十年没打过仗,真动手可能“溃不成军”。这话听着挺唬人,但仔细一想,有点不对劲。 打个比方:一个医生没经历过世界大战级别的瘟疫,但他每天都在做高难度手术,救危重病人,你说他“没经验”?这经验,非要在战场上才能积累吗? 中国确实几十年没打仗了。但咱们回头看看,这几十年,中国干的很多事,其实比打仗还考验能力。 第一,救灾现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2008年汶川地震,军队在道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5名空降兵在5000米高空盲跳进震中。那不是战场,但和敌后空降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没情报、没引导。 2020年武汉抗疫,军队医疗队一夜之间抵达,数万医护人员逆行。那虽然不是打仗,但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战场纪律,哪一样不需要军事化管理? 这些行动考验的是什么?是快速投送能力、大规模协同能力、极端条件下的应变能力——这不正是现代战争最需要的吗? 第二,亚丁湾护航,在真枪实弹中历练 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已经十多年了,四十多批编队轮流执行任务。那里是真有海盗,真开枪开炮的。 我们的海军在那片海域保护了7000多艘中外船只,处置了无数可疑接近。这种长期的、实战化的部署,难道不算“战斗经验”?非要打成全面战争才算? 第三,边境对峙,考验的是极限忍耐 中印边境几次对峙,双方数万士兵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面对面。在那种环境下,光是活着就已经是极限挑战——高原缺氧、零下40度、补给困难。 我们的官兵能在那种条件下长期坚守,保持战斗力,这本身就需要极强的体能、意志和后勤支持。这不比打一场短期局部战争轻松。 第四,技术突破来自“被逼出来的创新” 有人说中国装备是“纸上谈兵”。但想想航天,中国是被国际空间站排除在外后,硬是自己搞出了天宫。北斗导航,也是在GPS可能被切断的压力下自主研发的。 这种在封锁中自主创新的能力,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经验”?而且是在更高维度上的竞争。 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战斗经验”? 如果只把开枪开炮当作经验,那确实我们几十年没有过了。但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单纯比拼谁开枪多的游戏了。 它比拼的是: 庞大的工业产能(中国是世界工厂) 完整的产业链(从螺丝钉到航母都能造)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5G到量子通信) 大规模组织动员能力(抗疫已经证明) 后勤保障能力(能在高原极地等极端环境维持部署) 这些能力,中国在这些年的发展和应对各种挑战中,其实都在不断积累和验证。 当然,我们绝不轻言战争,也绝不渴望战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最懂得和平的珍贵。但正因为懂得和平的珍贵,才必须要有捍卫和平的能力。 最后想说:评价一支军队,不能只看它最近开了多少枪,而要看它在和平时期做了什么准备,在危机时刻展现了什么能力,在人民需要时付出了什么牺牲。 中国军人这些年的表现,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也许没有在战场上拼杀,但在每一个危急关头,他们从未缺席。这份“经验”,同样沉甸甸。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