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敢替日本说话? 往常日本一出事,美国总是第一个跳出来举旗,欧洲那些老牌国家也会凑热闹。这回,别说公开声援,连一句场面话都没有,仿佛全世界集体按了静音键。很多人纳闷,这究竟是为什么? 先看美国。外表上美日是“盟友”,但真到关键时刻,美国算盘打得比谁都精。美方对日本的态度,从来都是只要你能帮我牵制中国,有点小摩擦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要让美国白白为了日本的几句“狠话”跟中国正面冲突,这种买卖美国政客绝不会做。 美国国会近几个月关于亚太局势的听证会上,有议员直接提出,当前不能让“次要矛盾”影响美国的全球利益布局。 白宫发言人也只是例行公事地表达“关切”,对日本的具体言行只字未提。美国媒体也一改以往的高调,更多是围观和分析,鲜有为日本出头的声音。 说到底,美国心里清楚,和中国硬碰硬会让自己在经济、科技、供应链等领域都吃大亏,何况现在美国还忙着在中东、乌克兰等地收拾烂摊子,真没兴趣替日本的“口嗨”买单。 欧洲国家的表现更实际。欧洲今年经济本就压力山大,德国制造业订单下滑,法国农产品库存积压,意大利更是连预算都捉襟见肘。 中国市场对欧洲出口商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德国总理舒尔茨访华时就明说,中国市场是德国汽车不可或缺的增长极。 法国葡萄酒业者前阵子还在为中国消费复苏松口气。让这些国家为了日本的言论去惹恼中国,显然谁都不愿意。 欧盟外交官在联合国相关议题上也选择模糊表态,既不表态支持日本,也没明确反对中国,就是不想掺和东亚这摊浑水。 就算英国这样的传统“跟班”,这次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欧洲媒体更是将焦点放在各自国内的经济复苏和社会问题,对日本这波风波只字片语带过。 日本自己其实也把路走窄了。高市早苗这次的表态被中国强硬回击后,原本高调的日本政要突然都低调了。 日本媒体甚至出现“政府没有预案”的报道,政坛内部也有声音质疑高层应对危机的能力。 日本国内学者在接受NHK采访时指出,当前局势下,日本如果继续强硬,可能会给本就脆弱的经济带来新压力。 日本企业界也对政界的“冒进”表现出担忧,特别是汽车、半导体等依赖中国市场的产业。可以说,盟友们看到日本自己都没底气,谁还会傻到替别人扛雷? 历史包袱也是一道坎。每逢中日关系紧张,历史问题就会被反复提起。 二战后,日本在亚洲的历史形象一直有阴影,哪怕是美国、澳大利亚这种盟友,私下也承认日本处理历史的方式让人难以完全放心。 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公开站在日本一边等于主动揽上历史争议,影响自己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形象。 德国媒体分析认为,欧洲国家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有共鸣,这让他们在涉及日本的争议时更为谨慎。这不仅是道德层面的纠结,更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欧洲议会的最新调查显示,七成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市场“无法替代”。这种现实,让任何一个国家都得三思而后行。即便心里有不满,涉及中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能轻举妄动。 对比过去,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其实也不是没享受过“保护伞”。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和欧盟还曾联合为日本经济“打气”,多次在G7会议上为日元稳定出谋划策。 可如今,形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让“站队”变得异常复杂。 日本如果继续沿用冷战思维,指望靠“盟友”出头,只会发现世界早变了。 这次日本遇到的冷遇,正是全球格局变化的缩影。各国在处理国际争议时都在算自己的账,没有人会轻易为了一个自顾不暇的“盟友”,去挑战不可或缺的全球性合作伙伴。 日本如果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只要喊一喊盟友就会出头”的幻想里,只会在现实面前吃亏。“赢麻了”这个词用在这里,其实正好反映了局势。不是没人想帮日本,而是没人敢冒这个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