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2013年走廊提出,总额约620亿美元,公路、电站、港口都在清单上;中老铁路2016开工、2021通车,节点清晰;结论很直白:同样是大项目,节奏决定成败。 你们知道吗?当初CPEC(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刚提出来的时候,巴基斯坦上下有多沸腾!2013年签署协议那会,巴方媒体直接喊它“国家命运工程”,62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巴基斯坦两年的GDP总量,可不是小数目!规划里的项目全是刚需:喀喇昆仑公路升级,要把巴国南北彻底连起来,解决货物运输难的老问题;瓜达尔港要打造成波斯湾到东亚的航运枢纽,让巴基斯坦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还有十几个电站,要解决巴国每天停电8-12小时的“用电噩梦”,当时不少巴铁老百姓都盼着项目完工,能找份稳定工作、晚上不用摸黑过日子。 可谁能想到,这么好的项目居然硬生生被内耗拖慢了!伊克巴尔部长没明说,但明眼人都清楚,问题出在巴方内部的协调上。就说喀喇昆仑公路的升级段,本来2016年就该动工,结果地方政府和中央在土地征用补偿上谈不拢,派系之间互相拆台,硬生生拖到2018年才正式开工,光前期筹备就浪费了两年时间。还有塔尔煤电项目,设计产能能解决巴国10%的用电缺口,却因为环保审批流程反复扯皮,承包商换了又换,直到2022年才部分投产,比原计划晚了整整四年! 对比中老铁路,这差距真的太明显了!中老铁路2016年12月开工,两国直接成立了联合工作组,从规划、施工到验收,全程无缝衔接。遇到复杂地形,中方派去顶尖的隧道工程团队,老挝方面全力配合征地拆迁,甚至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当地村民主动搬迁到临时安置点,没有一句怨言。5年时间,1035公里的铁路一气呵成,2021年12月通车后,老挝直接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现在这条铁路每年能给老挝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旅游和贸易收入,沿线的工业园都建起来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进厂上班。 巴方的内耗还不止这些,政治换届带来的政策摇摆更是致命伤。2018年巴国大选后,新政府上台居然对CPEC项目重新审查,质疑部分合同“不公平”,硬生生叫停了三个已经动工的电站项目,这一停就是一年多。等审查结束再复工,原材料价格涨了30%,施工团队也得重新召集,光额外增加的成本就超过10亿美元。反观中老铁路,不管老挝国内政局怎么变,对铁路项目的支持始终没变,这种稳定的政策预期,才让项目能一路顺畅推进。 可能有人会说,巴基斯坦的国情本来就复杂。这话没错,巴国存在地方自治势力强、派系林立的问题,但这不能成为项目停滞的借口。伊克巴尔部长在记者会上也承认,“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争论上,而不是行动上”。要知道,CPEC项目当初吸引了全球目光,不少国家都想参与进来,结果因为巴方的治理问题,一些潜在的投资伙伴都打了退堂鼓,这错失的机会可比直接损失更让人可惜。 更让人揪心的是普通民众的感受。巴基斯坦的年轻人失业率本来就高,当初CPEC规划时承诺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可因为项目停滞,实际到位的还不到30万个。我看过一个巴国记者的采访,拉合尔市的一个年轻人说,他2017年就报名参加CPEC相关的技能培训,盼着能进电站工作,结果等了六年,电站还没完全投产,他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眼神里全是失望。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啊! 伊克巴尔部长现在站出来承认问题,总算还是清醒的。他已经宣布要成立CPEC专项治理委员会,简化审批流程,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还承诺要在三年内完成所有停滞项目。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巴方能不能真正摒弃内耗、凝聚共识,才是关键。毕竟,大项目的黄金发展期就那么几年,错过就真的没了。 从这些案例能看出来,一个国家要发展,光有好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内部的团结、高效的执行力、稳定的政策环境,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中老铁路的成功,靠的是两国同心协力、目标一致;而CPEC的停滞,暴露的是巴方治理能力的短板。希望巴方这次是真的吸取了教训,别再让内耗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