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乌克兰分别宣布了 11月16日前后,俄乌双方通报了各自的战场动态。俄国防部发布战报称,俄军已完全控制扎波罗热地区的亚布卢科沃、里夫诺皮利亚两个定居点,同时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实施打击,并击中141个乌军及外国雇佣兵相关目标。 这两个定居点看着名字不起眼,却是扎波罗热战场的关键节点。从地图上看,它们正好卡在乌军补给线的咽喉位置,俄军拿下这里,相当于给当地乌军的后勤通道上了把锁,后续乌军想再往这一区域增兵、运弹药都会变得难上加难。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俄军孤立的战术动作,结合近期红军城战役的胶着态势,能看出俄军正在逐步收缩包围圈,用稳扎稳打的方式挤压乌军的活动空间。 对能源设施的打击更是精准戳中了乌克兰的软肋。就在半个月前,俄军刚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发动过大规模空袭,当时就导致乌中央能源公司的发电设施全面瘫痪,多个州陷入紧急停电。现在寒冬将至,能源设施反复遭袭,不仅会让工业生产停摆,更会让普通民众的供暖、照明都成问题,这种“釜底抽薪”的打法,本质上是想通过民生压力削弱乌克兰的抵抗意志。 被击中的141个目标里,外国雇佣兵的身影格外刺眼。这场冲突早就不是俄乌两国的单挑,阿塞拜疆的退役特种兵、北约的军事顾问都在陆续涌入乌克兰,这些人的装备和工资往往由英国、以色列等国暗中提供,形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国际兵团”。俄军专门针对这类目标打击,显然是想切断乌克兰的外援臂膀,让西方的“代理人”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背后的博弈远比战场本身更复杂。西方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给乌克兰输血,美国近期就累计提供了几十亿美元的军火援助,连专门针对平原战场设计的无人机都送上了前线。可这种援助更像“饮鸩止渴”,乌克兰自己的国防预算一年才60亿美元,如今全靠外部输血打仗,战场消耗越大,对西方的依赖就越深,最后很可能沦为别人手中的“棋子”。俄罗斯这边则看得很明白,打击能源设施、清除外国雇佣兵,都是在瓦解西方对乌援助的根基,让这场消耗战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战场胜负如何,能源设施被毁意味着寒冬里的无家可归,持续的炮火意味着随时可能到来的伤亡。西方喊着“支持乌克兰”的口号不断输送武器,俄罗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步步推进,可真正承受苦难的,从来都是那些只想安稳生活的普通人。这场冲突拖得越久,越多家庭会破碎,越多土地会荒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