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给予的艺术样本:外地艺术家为什么看重青岛   在最近接踵而来的青岛艺术展

国雕艺术在线 2025-11-17 10:12:59

一座城市给予的艺术样本:外地艺术家为什么看重青岛   在最近接踵而来的青岛艺术展览中,外地艺术家的展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缤纷多元的八面来风。正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兰超所言,青岛是一座为美术而生的城市,有很多写生的风景,也从这里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同时,青岛还是一座富有艺术气质的美丽城市,是很多艺术家非常看重的艺术地标和办展驻留地。   兰超来青岛,是为出席青岛市雕塑馆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山水相连·丹青铸魂”展览的开幕式。该展览展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园林学院师生的优秀作品100余件(组),涵盖国画、油画、雕塑、数字艺术等多个门类。展览既展现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语言的融合,也探索了空间美学与形态感知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表达。   展览上,兰超本人也带来了她创作的《雪霁》。该作品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兼收并揽、自成一家的创新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展览上,该学院师生向青岛观众献出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品之作,给青岛美术爱好者与游客以特别的美学浸润。   近日,青岛市美术馆在“缪斯的花冠:阿尔丰斯·穆夏的繁花诗篇”完美收官后,接二连三迎来几场外地艺术家的展览。其中“解构与重塑——王树声艺术符号的意象延伸”摄影艺术展,不仅是新疆与青岛两地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在数字化艺术表达与沉浸式展陈语言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标志着摄影艺术在数字时代实现了创作范式的重要突破。   本次展览聚焦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新疆美术馆原馆长王树声的创新艺术实践。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王树声以艺术符号理论为基础,成功突破传统剧照的创作范式,构建出独特的“非舞非像”视觉语境。在这一创新探索中,艺术家将舞者的肢体与律动进行数字化解构,转化为纯粹的光影、线条与色块的组合。实体舞者不再以具体形象出现,而是化作由光影构成的有机形态。这一转化不仅赋予静态影像以音乐般的韵律感,更在艺术逻辑与符号层面实现深入的学术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语言体系。   作为2025年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艺动青岛——优秀美术作品展出季”的收官力作,本次展览在视觉语言与展陈形态上均体现出显著的前瞻性与实验性。它既是对摄影艺术本体的坚守与弘扬,也是跨媒介、跨地域艺术融合的深度实践。王树声根植于新疆丰厚文化土壤而面向当代的艺术探索,为青岛观众带来全新的美学体验,同时也推动了东西部地区在文化艺术层面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共创。   在该展之后,青岛市美术馆策划的年度大展“融·意象——山东青年意象油画展”继续接棒。展览以“融·意象”为主题,汇集了山东省内25位知名艺术家的90件油画作品,系统呈现了山东青年艺术家在意象油画创作中的实验性探索与整体面貌。   “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信息与机遇,但在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与迷思。每一笔色彩的涂抹,每一次构图的尝试,都是一次与自我、与传统、与世界的对话。我们努力追求的,或许并非是某种确定的答案,而是在‘融’的过程中,捕捉那一丝稍纵即逝的灵光,凝结成属于这个时代的、真诚的‘意象’。”参展青年画家代表高连保表示,“融·意象”是一个极具东方智慧和美学深度的主题。它指引着大家思考:如何将西方的油画媒介,与东方的哲思意境相“融”,如何将脚下的齐鲁大地的厚重文脉,与个人内心的瞬息感触相“融”,又如何将他们这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观察与体验,升华为画布上耐人寻味的“意象”。   此展的呈现,既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艺术水准,同时也是青岛市美术馆致力于构建高水平学术展览平台的又一例证,为公众构建与美学对话的窗口,更为推动本土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动能。

0 阅读:0
国雕艺术在线

国雕艺术在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