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把学生当成表演道具。 这一观点让很多人不适,但从日益增多的课堂表演现象来

孙仕满 2025-11-17 07:55:30

绝不能把学生当成表演道具。 这一观点让很多人不适,但从日益增多的课堂表演现象来看,将学生工具化的情况已非个别。 其根源何在?皆因评奖竞争、证书获取背后的利益驱动。 学问容不得虚假,当传授学问的课堂沦为表演秀场,丧失真实的成长轨迹,后果将不堪设想。 常有课堂呈现出异常完美的教学效果。学生回答流利工整、情感饱满,甚至令听课教师自叹不如。但这并非正常教学预设,而是刻意设计的表演效果;不是课堂自然生成,而是提前排练的结果。 更有甚者,竟将授课内容预先讲授,让学生熟记每个环节,甚至提前讲解作业答案,只为营造教学效果优良的假象。 学生长大后,回顾求学阶段的此类经历,会视之为成长印记,还是感到人格羞辱?他们又怎能对操纵表演的教师心存感恩? 这绝非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真实课堂应展现思维的自然发生与发展过程,经验丰富的评课专家很容易识别其中的虚假成分。评委的核心职责在于杜绝虚假教学获得高分。当前虚假课堂日益泛滥,究竟折射出何种问题?又是谁在充当幕后推手? 各类讲课竞赛应严禁教师提前接触学生,将此明确为刚性纪律,要求承办学校严格执行,违规者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合理做法是在比赛现场给予教师短暂时间熟悉学情,而非提前授课或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教育本质的探索

0 阅读:8
孙仕满

孙仕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