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量中产返贫,根源是因为房贷。甚至有人卖了房,还发现欠银行一大笔钱。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二十年,“买房致富”几乎是中产阶层的集体共识。大胆加杠杆、勇敢背房贷,被看作是一种有远见的“未来投资”。背后的逻辑坚不可摧:只要房价一直涨,眼下所有的月供压力,未来都能连本带利地赚回来。但这个运行了二十年的逻辑,如今正在彻底逆转。最先变化的是预期。房子这个曾经的核心“资产”,不仅不再增值,反而开始缩水。可你欠银行的“债务”,却一分不会少。资产贬值,负债刚性,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就这样悄悄恶化了。更致命的是第二个变化:收入的确定性消失了。经济进入转型期,不少行业面临调整,过去那份能轻松覆盖月供的稳定高收入,变得不确定了。失业、降薪的风险悬在头顶,让每月雷打不动的月供,从一种“强制储蓄”变成了“财务绞索”,不断抽干家庭的现金流和积蓄。最终,当一些人不得不卖房自救时,才遭遇了第三重,也是最残酷的打击:资产价格下跌后,卖房所得的钱,可能已经覆盖不了债务总额。举个例子:300万买的房,贷款210万。若房价跌到250万,卖房还贷后还能剩40万;但若暴跌至200万,卖完房反而还倒欠银行10万。这时候,失去的不只是房子,还有首付、多年月供,并背上一笔新的债务。那么,一个根本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房价再也涨不回去了,当初背上的这份房贷,还算是一种投资吗?回看当初,你付首付、还月供,最本质购买的是“居住”这项服务。它其实是一种 “超长期的居住消费”——就像你一次性预付了未来30年的租金,锁定了居住权,避免了租金上涨的风险,最终还能落下一套房子。比起纯粹付租金,它仍然是一种更“划算”的消费。同时,月供中有一部分是本金,这相当于一种 “强制储蓄”——逼着你每月存下一笔钱,只不过这笔钱暂时被冻结在砖瓦水泥里,流动性很差。30年后,你至少能收获一个实实在在的资产。但它很难再被称作一种“投资”了。因为投资的核心是为了获得收益(价差或租金),而当房价上涨预期消失,价差收益归零;如果租金回报率还跑不赢银行存款利率,那它作为“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就消失了。所以,结论是:当房价持续上涨的神话终结,房贷就褪去了“投资”的光环,回归到了它的本质:一种“长期居住消费”加上“强制储蓄”的混合体。这种转变,对每个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往后看待买房,首要考虑的不应再是“能赚多少”,而是 “我是否需要这个居住品质?”和 “我能否承受这个长期的消费水平?”。把它看作一个巨大的、长期的消费决策,而不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决策,我们的心态会更平稳,选择也会更理性。这或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靠杠杆买房就能实现财富增值的简单模式,真的已经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