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说: ​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即陌生人之间彼此信任的程度不

温暖太阳 2025-11-17 00:18:29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说: ​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即陌生人之间彼此信任的程度不高,对家族以外的其他人存在极度不信任。 ​而日本是“高信任度社会”,整个社会信任度高,内耗小。所以,日本社会协调性强,公共秩序比较好。 这话听着是不是挺让人膈应?说实话,福山这么下结论,真的是太片面了,完全没摸到中国社会信任的核心逻辑!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忽略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这种一刀切的判断,根本站不住脚。咱们先说说中国的情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早就提过“差序格局”,这可不是什么“极度不信任外人”,而是中国传统社会里,信任是像水波纹一样慢慢扩散的——先从家人、亲戚开始,再到同乡、朋友,最后延伸到陌生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啊!古代中国战乱多、人口流动频繁,家族作为最小的互助单位,能给人最直接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视家族联结的传统,但这绝对不代表对家族以外的人就“极度不信任”。 就拿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来说,这可是史料里明确记载的!晋商走西口、闯大漠,徽商下江南、通海外,他们做生意靠的可不是只信自家人。晋商的票号里,掌柜和伙计大多不是亲戚,甚至来自不同省份,他们能把白花花的银子托付给陌生人打理,靠的是严格的行业规矩、明确的契约精神和长期积累的口碑,这要是“低信任度”,能把生意做到大半个中国,甚至远及俄国、日本吗?还有古代的驿站、漕运,陌生人之间要协作完成长途运输,要是没有基本的信任,整个体系早就崩了。再说了,中国传统里一直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这些老话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现实中到处都是陌生人之间互助的例子——村里谁家盖房子,邻里乡亲不管认不认识,都会主动来搭把手;赶路的人在荒郊野外借宿,农户也会热情招待,这难道不是信任的体现? 再看看福山夸的日本“高信任度社会”,其实也不是他说的那么绝对。日本社会的信任,更多是建立在长期的同质化和集体主义之上。历史上,日本长期处于幕藩体制,社会结构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少,大家一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不信任也得学着信任,不然没法生存。但这种信任有个明显的特点——“内外有别”,对本集体、本公司的人信任度确实高,但对圈外人、外国人的信任度其实并不低。有日本社会学家做过调查,日本街头的便利店虽然深夜也营业,但对陌生人的防备心一点不少,比如买东西刷信用卡要反复核对信息,租房要找担保人,这些细节都能看出来,他们的“高信任”也是有边界的,不是无条件的。 福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本质上是用西方的单一标准来评判东方社会,完全忽略了不同国家的历史差异。中国现在的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其实一直在提升。你看看,外卖小哥能放心把餐品交给小区门卫转交,网购时买家敢先付款再收货,路边的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靠的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契约信任;疫情期间,多少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给陌生人送菜、送药,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疫区,和陌生的患者、同事并肩作战,这些难道是“低信任度社会”能做到的?还有现在的信用体系,芝麻信用、个人征信,让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有了制度保障,这说明中国的信任不是“低”,而是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级,从传统的人情信任变成了现代的规则信任。 其实,信任度的高低,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它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都有关系。中国的信任模式,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既有家族联结的温情,也有契约精神的支撑,更有陌生人之间基于善意的互助。福山只看到了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谨慎,却没看到这种谨慎背后,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理性,是对信任的珍视——正因为不轻易信任,所以一旦建立信任,就会更加稳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0
温暖太阳

温暖太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