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日关系危机,差不多是中日建交以来最大的一次。如果不能顺利解决,明年在中国举办的APEC峰会,高市早苗极有可能会被我们晾在一边。如果高市早苗不撤回恶劣言论,日本极有可能步捷克总统帕维尔的后尘,被中国纳入外交交往的“黑名单”,中日之间的高层外交将极有可能被冻结。 很显然,高市早苗现在只是为了个人面子,不愿意低头。从高市早苗的角度来看,通过挑衅中国,自己的个人支持率飚到了极高的位置,其地位看起来很稳固。而一旦服软,高市早苗非常害怕失去支持率,对其个人声望造成冲击,而暴露其执政能力薄弱的一面。但问题是,接下来的中日外交怎么办呢? 这事儿已经不是简单的外交口舌之争了,它更像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赌博。高市早苗手里的牌,是国内高涨的民族情绪和由此带来的个人支持率。 她每一次对华强硬表态,都像是在自己的支持者面前添了一把火,让她的政治地位看起来坚不可摧。可这把火,也烧断了外交上可以后退的桥梁。 一旦她表现出任何妥协的迹象,之前靠强硬姿态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可能会瞬间清零,甚至反噬自身。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让她在个人声望和国家利益之间,选择了前者。 被纳入外交“黑名单”听起来像个象征性的说法,但实际影响远比想象中要冰冷得多。看看捷克总统帕维尔的遭遇就知道了,这意味着最高层级的对话渠道被直接切断。 两国领导人无法在重要国际场合进行实质性会晤,很多需要高层拍板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项目都会被无限期搁置。 这不仅仅是领导人之间见不见面的问题,而是两国关系整个引擎的熄火。当沟通的桥梁被拆除,误判的风险就会指数级上升,任何一点小火星都可能酿成大祸。 外交上的“黑名单”听起来很抽象,但它带来的经济寒意却是实实在在的。中日两国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捆绑在一起。从精密的汽车零部件到日常的电子产品,无数条供应链横跨东海,连接着两国的工厂与市场。 一旦高层外交冻结,这些商业合作就会失去最顶层的“保护伞”。企业会变得焦虑,投资会趋于保守,原本可以顺利推进的合作项目,可能会因为政治风向的突变而被叫停。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任何一个依赖全球市场的经济体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而即将在中国举办的APEC峰会,就成了这场危机的第一个试金石。这是一个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多边外交舞台,所有目光都会聚焦于此。 如果届时高市早苗真的被“晾在一边”,没有安排任何双边会晤,甚至在集体活动中被刻意疏远,那将是极具画面感的外交羞辱。 这种场面一旦通过电视和网络传遍全球,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将是沉重的打击,也等于向外界宣告中日关系已经跌入冰点。这不仅是高市个人的尴尬,更是整个国家在外交上的挫败。 说到底,这场危机的核心症结在于,一个政治人物的个人前途,似乎正在绑架整个国家的对外关系。高市早苗用对华强硬作为巩固自己权力的工具,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却是在透支国家的外交资源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当政治表演压倒了务实的国家利益,当个人声望的重要性超过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条航道还能驶向何方? 当两国关系被逼到墙角,除了互相瞪眼,是否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这盘棋,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恐怕不只是高市早苗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