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将换届,美国妄想上位,中方很强硬,不排除一票否决   2026年

顾议史实 2025-11-15 17:11:20

联合国秘书长将换届,美国妄想上位,中方很强硬,不排除一票否决   2026年联合国秘书长换届,按理说应该是一次例行公事,但这回,美国突然打破常规,想把“联合”的“国”变成“美国的国”,扶持自己的人上位,彻底绕开几十年来的地区轮换制度。   美国这次的操作,说是要选个能力最强的,但细看就知道,根本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自己。   联合国秘书长的选拔长期以来遵循两个不成文的规矩:地区轮换和小国优先,换句话说,秘书长不能总是来自同一地区,也不能总是由大国操控,现在轮到拉美国家了,这是几十年下来的默契。   可美国偏偏要打破这个默契,还说什么“全球筛选人才”,本质上是想推个“听话”的人上去,好替自己说话、办事。   面对美国的突袭,中国和俄罗斯这回站得非常稳,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耿爽明确表示,秘书长遴选必须坚持现有的做法,不能让一国意志凌驾于整个联合国之上。   俄罗斯更是毫不客气,指出美国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全球影响力下降”的焦虑,换句话说,美国是怕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越来越尴尬,所以才想抓住秘书长这个“话筒”。   中俄的联手,不只是一次外交表态,更是划出了一条红线:联合国不是谁的私产,规则不是说改就改。   这一次按地区轮换原则,下任秘书长应该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拉美国家早就准备好了人选,虽然这些人背景不同,但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代表了一种地区性声音,也有实际的治理经验。   面对美国想改规矩,拉美国家也不含糊,他们很清楚,如果让美国这次得逞,以后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这不仅是一次职位竞争,更是一次地区话语权的保卫战。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门面”和“掌舵人”,如果这个职位被认为是美国说了算,那联合国还能代表全球多数国家的意志吗?   这不仅会让小国对联合国失去信心,也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对“规则制定被大国垄断”的不满情绪。   特别是在当前多边主义本就遭遇挑战的背景下,秘书长选举一旦变成“强权游戏”,联合国的中立形象将遭遇严重打击,原本就不稳的国际合作机制,会进一步被边缘化。   别看拉美国家平时声音不大,但一旦团结,其实很有分量,它们可能会借此机会强化区域组织,比如拉共体、南方共同市场等机制,试图在“美式一言堂”之外寻找新的话语平台。   更重要的是,拉美国家也可能进一步靠近中国、俄罗斯等维护多边规则的大国,形成新的战略对齐,削弱美国在西半球的传统影响力。   这其实不是美国第一次试图重塑国际组织规则,世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TO,美国都曾有过“退群”“逼宫”的操作,这次要是强推秘书长人选,等于是把“规则之争”搬到了联合国的中枢。   那么联合国内部会出现更明显的分裂,安理会“五常”之间的信任被进一步消耗,合作意愿减弱,未来在处理国际热点问题时,如朝核、巴以冲突、气候治理,协调难度都会急剧上升。   如果联合国这一最具象征意义的国际组织都被看作“美式俱乐部”,那么未来是否还需要新的、真正公平的全球治理平台,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比如,不排除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推动构建“联合国+”机制,或者强化“全球南方”的合作平台,来对冲联合国的失衡。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那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将面临实质性削弱,国际秩序从“单极主导”朝“多极并行”加速转型。   如今的国际舞台,已经不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那么简单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力量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联合国发声,推动“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美国当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尤其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正在稳步上升,从维和部队到发展援助,从国际议题设置到规则倡导,中国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而美国呢?不仅拖欠会费、屡次退群,还在一些关键议题上频繁被孤立,形象早已不复当年。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想通过“人事控制”重新掌握主动权,秘书长虽然不能拍板决定大事,但他能设定议题、引导舆论,还能在关键时刻“掣肘”不听话的国家,这对美国来说,是战略资产,不容旁人掌握。   这场秘书长之争,说到底,是美国对全球秩序主导权的焦虑反应,它已经不满足于当“裁判”,更想当“规则制定者”和“球场主人”。   这是一次试探,更是一次立场表态,谁能赢下这场博弈,全球都在看。    信息来源:视频丨中方代表: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不应人为制造分裂——央视新闻客户端

0 阅读:0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