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败后,武元甲为何称“中国用不道义手段”?真相是歪曲与甩锅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越南军方高层武元甲公开宣称“中国在战争中使用了不道义的手段”。这番言论看似是对战争过程的控诉,实则是越南战败后,为掩盖自身战略失误、安抚国内情绪而抛出的歪曲之词,背后藏着清晰的政治与舆论算计。 从战争背景来看,越南的“不道义”指责本身就是对事实的颠倒。20世纪70年代,越南在苏联支持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不仅侵占柬埔寨,还频繁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炮击中国村庄、驱赶边民、蚕食领土,累计挑起冲突达千余次,严重威胁中国南部边境安全。中国发起自卫反击战,本质是“忍无可忍后的惩戒”,且全程严守国际法准则:战前多次通过外交渠道警告越南,开战后果断聚焦军事目标,避免攻击平民;战役后期达成惩戒目的后,主动撤军,从未有过占领越南领土的意图。而武元甲口中的“不道义”,特指中国撤军时对边境部分基础设施的破坏——事实上,这些设施多是越南此前为囤积军火、封锁中国而修建的碉堡、仓库,以及被越军用作炮兵阵地的工厂,中国的处置是为了削弱越南再次挑衅的军事能力,防止其短期内重启冲突,属于自卫反击中的合理战术选择,与“不道义”毫无关联。 更深层的原因,是武元甲为撇清自身在战败中的责任。彼时的武元甲虽名义上仍是越南军方重要人物,但实际已被排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越南战争后期的战略部署,多由亲苏派主导,武元甲对“挑衅中国”的激进政策本就持保留态度,却无力改变决策。战后越南国内民怨沸腾,国会要求追责,武元甲作为军方代表被迫出面总结战局。为避免自己成为“战败替罪羊”,他选择将矛盾转移到中方身上:通过渲染“中国手段凶残”,将战败原因归咎于“对手不按常理出牌”,而非越南高层的战略误判(如低估中国反击决心、过度依赖苏联援助),既保全了自身颜面,也为越南军方的指挥失误找了“外部借口”。 此外,这一言论也是越南争夺国际舆论高地的刻意操作。当时越南因入侵柬埔寨,已在国际社会面临“侵略者”的舆论压力,中越边境战的失败更让其处境雪上加霜。为扭转被动局面,越南刻意夸大自身伤亡(宣称“8千以上阵亡”,与中方公布的“歼敌1.3万余人”存在差异),并配合武元甲的“不道义”指责,塑造“受害者”形象。其目的很明确:一方面争取国际社会对“弱小国家”的同情,淡化自身侵略柬埔寨的恶行;另一方面试图离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争取第三世界国家对越南的支持,减轻苏联之外的外交孤立压力。 但历史终究无法被歪曲。中国发起自卫反击战的正义性,早已被国际社会有识之士认可——许多东南亚国家当时就表态“理解中国的安全关切”,甚至私下肯定中国对越南霸权的惩戒;而越南后来不得不承认“边境挑衅是战略错误”,并在20世纪90年代与中国重启边境谈判。武元甲的“不道义”指责,终究只是越南战败后短暂的舆论遮羞布,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暴露其歪曲历史、推卸责任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