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5 08:03:18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里进来了四个寸头少年,韩雅琴一眼就看出他们刚刑满释放,出于善心,她还是为他们盛了饭,没想到,这一餐让她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那会儿的太原,巷口的早餐店还带着烟火气的简陋。韩雅琴的铺子就守在老城区的拐角,一口大铁锅咕嘟煮着小米粥,蒸笼里的馒头冒着白汽,木桌凳擦得发亮,是街坊们赶早的落脚地。四个少年推门进来时,她正低头擦碗,抬头瞥见他们清一色的寸头,衣服洗得发白还带着补丁,眼神躲闪着不敢看人,手上隐约有未褪的茧子——那是监狱里劳作留下的痕迹。 韩雅琴心里咯噔一下。1983年,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根深蒂固,不少单位避之不及,家人也常冷眼相对,这些孩子刚走出牢笼,大概率是没地方去、没饭吃。她没多问,拿起碗就盛了热粥,夹了两个馒头,还额外添了一碟咸菜:“快吃,都是热的。”少年们愣在原地,互相看了看,才小心翼翼地坐下,狼吞虎咽起来,没人敢说话。 吃到一半,一个高个少年放下碗,声音沙哑:“阿姨,我们……我们没钱。”韩雅琴摆摆手:“不要钱,吃饱就行。”她看着他们饿极了的样子,心里发酸——自己小时候穷得没饭吃,知道饿肚子的滋味。闲聊间才知道,四个少年最小的17岁,最大的21岁,都是因为一时糊涂犯了错,出狱后家里不接纳,找工作又处处碰壁,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要是不嫌弃,就留在店里帮忙吧。”韩雅琴脱口而出。她的早餐店本就小,丈夫早逝,全靠自己拉扯两个孩子,添四个人无疑是负担。可看着少年们眼里突然亮起的光,她实在狠不下心拒绝。就这样,四个少年留了下来,洗碗、擦桌、挑水,干活格外卖力,晚上就睡在店里的阁楼上。 韩雅琴没把他们当“犯人”看,反而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他们不懂规矩,她耐心教;有人因为过去的经历自卑敏感,她就变着花样做些好吃的,跟他们聊家常;有街坊背后议论“收留劳改犯,不怕惹麻烦”,她直接回怼:“他们只是犯过错,不是坏人,给他们一个机会,总比让他们再走歪路强。” 消息慢慢传开,越来越多刑满释放人员找上门来。有的身无分文,有的带着一身恶习,甚至有人刚进来就偷藏东西。韩雅琴从没赶过人,她给每个人都安排活干,管吃管住,还立下规矩:不偷不抢、不打架斗殴、踏实干活。有人不服管,她就苦口婆心劝说;有人想家不敢回,她亲自上门跟对方家人沟通;有人想学手艺,她凑钱请师傅教他们修家电、做木工。 最难的时候,店里连米都快买不起了。韩雅琴把自己的嫁妆当了,又向亲戚朋友借钱,硬是撑了下来。有一次,一个少年因为受不了旁人的白眼,偷偷跑了出去,准备重操旧业。韩雅琴冒着大雨找了他一夜,找到时,少年正蹲在桥洞下哭。她没骂他,只是拉着他的手说:“娃,别人看不起你,你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只要好好干,总有一天能抬头做人。” 三十多年里,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七百多个曾经失足的少年,在韩雅琴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他们中,有人成为了装修师傅,凭着手艺盖起了房子;有人开了自己的小店,生意红火;有人组建了家庭,把孩子带到韩雅琴面前喊“奶奶”。没人再提他们过去的污点,只记得他们是韩雅琴的“儿子”。 很多人不知道,80年代初期,我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体系尚在完善,不少人因为缺乏社会接纳和就业渠道,容易再次走上犯罪道路。韩雅琴的早餐店,无形中成为了一道“缓冲带”。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餐饭、一份信任,改变了七百多个人的命运。后来,当地政府也注意到她的善举,给予了政策支持,帮助她成立了帮教基地,让更多失足者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韩雅琴常说:“人这一辈子,谁还能不犯错?关键是有没有人愿意拉一把。”她的善心,不是盲目的纵容,而是带着原则的包容;她的付出,不是为了名声,只是不想看着这些孩子毁了自己。在那个偏见盛行的年代,她用自己的微光,照亮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如今,韩雅琴已经年过八旬,头发早已花白,但提起那些“儿子”,她眼里依然有光。七百多个孩子的改变,证明了善良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忽视。社会需要规则来约束行为,更需要包容来唤醒良知——给失足者一个机会,就是给社会减少一份隐患,给人性多一份温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