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情绪经济:千亿赛道的情绪密码余春一、古已有之:情绪是经济的原始内核 其实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本质就是情绪经济——原始人用石器换取同伴的猎物,为的是安全感;先民祭祀祈福,图的是心安与希望。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如今火遍全网的情绪经济,不过是古老需求的现代新生,更是下一个千亿级顶级赛道。 二、两大主力:为“心情买单”的消费群体 当消费从“能用就行”升级为“情绪要爽”,谁在为这份“心情买单”?答案很明确:追求自我的年轻人,和重拾自我的退休族。他们挣脱传统家庭责任的束缚,把消费重心牢牢锚在“取悦自己”上,倒逼生产关系向着“以个体情绪为核心”迭代。 三、年轻一代:即时补给的情绪消费 年轻人的消费,主打“自我优先的即时情绪补给”。作为数字原生代,他们物质不缺但竞争超卷,不少人选择不婚不孕,把钱全花在自己身上。AI陪伴24小时在线、沉浸式剧本杀宣泄压力、盲盒潮玩带来惊喜暴击、治愈系文创抚平焦虑,都是他们的心头好;“饭搭子”“旅行搭子”的轻量化社交、不赶景点的Citywalk城市漫游,更是精准填补了孤独感,主打“逃离内卷的松弛感”。消费全靠线上: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下单,追求“一键解压”的快节奏,对“佛系”“叛逆”这类情绪标签敏感度拉满,连海底捞都靠“独自吃饭送玩偶”“生日专属派对”的情绪服务圈粉无数。 四、银发一族:补偿式的情绪滋养 退休族则偏爱“补偿性消费+长期情绪滋养”。忙活半生为家庭为事业,如今手握养老金和大把闲暇,消费核心变成“弥补遗憾”“提升幸福感”。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年轻时没来得及学的书法绘画,还有“老年网红训练营”“智能手机摄影班”这类新潮兴趣课,既学技能又能线上互动破孤独;广场舞社群、老年大学的社交时光,宠物的陪伴、老物件复刻的怀旧感,甚至给孙辈买玩具时的隔代快乐,都是他们的情绪消费选择。 五、不可替代:情绪经济的未来底气 这两大群体不仅定义了情绪经济的市场版图,更推着企业从“造产品”转向“造情绪”——产品设计要懂共鸣,场景搭建要够贴心,营销沟通要戳心坎。未来的商业竞争,拼的不再是功能多强,而是情绪价值够不够到位。 情绪经济从来都不是“虚头巴脑”的概念,它根植于人类最本质的情感需求,是科技再发达也无法替代的存在。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心情买单,这条千亿赛道只会更宽阔,而读懂情绪、满足情绪,就是读懂未来消费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