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场清理开始!俄军遗体回收队发现惊人比例,乌军阵亡者中外国面孔超三成,个别防御点的外籍人员占比甚至超过八成,哥伦比亚、波兰、英国等国的身份证件和退役证明散落各处! 这些外国人放着安稳日子不过,为啥要跑到乌克兰来打仗?答案其实很直白,没别的,就是为了钱。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境内出现了不少所谓的 “国际军团”,但剥开这些旗号的外衣,本质上就是雇佣兵招募体系。 背后的招募方大多是第三方中介,有的甚至和西方某些私人军事公司挂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撒网,瞄准的就是那些有军事背景、急需用钱的人。 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外籍雇佣兵的薪酬高得吓人,普通士兵月薪就能达到 1500 到 2000 美元,要是有特种部队服役经历、会操作重型装备的,月薪能冲到 3000 美元以上。 这个收入水平,对很多国家的人来说有着致命诱惑。就拿哥伦比亚来说,当地普通劳动者月薪大多在 300 到 500 美元,一个外籍雇佣兵干一个月,就能赚到家乡好几倍的收入。 再看这些参战者的构成,其实藏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波兰、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的参战者,除了钱,还有一部分带着对俄罗斯的历史积怨。 他们中不少人来自和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地区,从小听着 “对抗俄罗斯” 的叙事长大,参战对他们来说,既是赚钱机会,也掺杂着个人情绪。 而俄罗斯的应对也很直接。俄军早就明确表示,所有在乌参战的外籍雇佣兵不享受战俘待遇,一旦被俘,将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籍雇佣兵宁愿战死,也不愿被俄军俘虏 —— 他们心里清楚,自己的参战行为并不受国际法保护。 其实这些外籍人员里,绝大多数都是各国的退役士兵。他们有的从军队退役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背负着债务,战争对他们来说不是信仰之争,只是一场高风险的 “赚钱生意”。 可高薪酬背后,是高到离谱的死亡率。红军城的战场环境极其残酷,双方围绕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展开拉锯战,巷战中的冷枪、地雷、无人机轰炸无处不在。 这些外籍雇佣兵虽然有军事技能,但缺乏和乌军的协同配合,也不熟悉当地地形,往往成为俄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很多人刚到战场没几天就送了命,连薪酬都没来得及领。 有回收队员发现,一名英国籍阵亡者的口袋里,还装着刚签的雇佣合同,上面写着 “阵亡抚恤金 50 万美元”,可这份所谓的保障,对已经冰冷的遗体来说毫无意义。 这些外籍雇佣兵的出现,也让俄乌冲突变得更加复杂。他们背后的招募链条盘根错节,有的资金来自西方民间组织,有的甚至能追溯到某些国家的隐性支持。 表面上看是个人为了钱参战,实际上却在变相帮乌军补充战斗力,延长了冲突的时间。 而对这些雇佣兵的本国来说,这种情况也颇为尴尬。英国、波兰等国虽然嘴上不承认支持国民参战,但对招募中介的活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当大量本国公民的遗体从乌克兰战场运回,国内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抱着不同目的的人,被金钱、情绪、地缘博弈推到了战场上,最终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说到底,这些外籍阵亡者的遭遇其实很可悲。他们以为自己是在靠本事赚钱,却没想到成了别人棋盘上的棋子。 战争从来不是生意,所谓的高薪酬,不过是用生命换来的短暂诱惑。而那些躲在背后的招募方和支持者,却在远远地坐收渔利,这才是最让人不齿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