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日本国内对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虽然有批评的声音,但大多集中在在野党和社会左翼人士。但今天,对高市早苗最有分量的批评出现了,那就是前首相石破茂在TBS的广播节目上公开对高市表达不满。 石破茂大致强调了三方面的观点: 第1,他认为高市早苗在国会关于台海问题的回应很不合适。过去日本的历届政府,都避免在台湾问题上发表明确的声明或立场。 第2,石破茂认为,高市早苗虽然没有明确说出那几个字,但她在国会的发言实际上就等同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第3,石破茂强调,高市通过假想某种情况,希望以此提高对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但显然结果并没有如愿,也没能提高日本的威慑。 石破茂的这番话,一下子就把这场争论的层次给拉高了。以往,对高市早苗的批评,听起来总像是不同政治阵营之间的例行公事,反对党嘛,总要找点茬。 但石破茂不一样,他来自自民党内部,是党内的重量级人物,也曾是防卫大臣,对国家安全和外交战略的理解远非普通议员可比。 他的批评,就像是在自民党这潭看似平静的水里,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的涟漪远超外界想象。这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之争,而上升到了执政党内部关于国家战略路线的深层分歧。 石破茂提到的第一点,直指日本外交长期以来的一个核心原则——模糊策略。几十年来,无论自民党内部谁当政,在台湾问题上都像是在走钢丝,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既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又与台湾保持着实质性的非官方关系,避免把话说死,给自己留足外交回旋的空间。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那种近乎直白的表态,在石破茂这样的老牌政治家看来,无疑是打破了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把日本置于一个更加被动和敏感的位置上。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是否得体的问题,更是对国家长期利益的考量。 紧接着,石破茂的第二个观点就更尖锐了。他直接点破了高市早苗话语背后的潜台词,认为她的发言实际上就等同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这句话在日本政治语境中分量极重,几乎等同于一种准军事同盟的承诺,是过去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敢轻易触碰的红线。高市或许没有亲口说出,但她的表达方式、她的逻辑链条,在石破茂看来,最终导向的就是这个结论。 这种解读,等于给高市的言论定了性,将其从一个模糊的表态,直接上升到了一个具体的、高风险的政策暗示。这无疑会让北京方面更加警惕,也让周边国家对日本的战略意图产生新的疑虑。 而最值得玩味的,是石破茂的第三点批评。他并没有停留在外交礼仪的层面,而是从战略效果上直接否定了高市的做法。 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背后其实是一种逻辑,即通过展示不惜一战的决心,来吓阻潜在的对手,提升所谓的“威慑力”。但石破茂凭借他担任防卫大臣的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口头威慑”的效果几乎为零。 真正的威慑,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国防能力、稳固的同友邦的关系以及精准的外交手腕,而不是在国会殿堂上几句激昂的口号。 石破茂认为,高市的做法非但没能让中国感到压力,反而可能刺激对方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最终让日本的战略环境更加恶化,这与她想要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 这场由石破茂发起的“内部批评”,实际上揭示了自民党内两种不同的安全观在激烈碰撞。高市早苗代表着一种更为激进、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声音,她倾向于用清晰、强硬的语言来划清界限。 而石破茂则代表了另一种更为传统、更为务实的力量,他们更相信策略的灵活性和行动的隐蔽性,认为国家利益是在复杂的博弈中一点点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 这两种路线的分歧,在日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时,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合,更是日本未来将走向何方的一次路标之争。 石破茂的公开表态,无疑给高市早苗的政治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外界看到了自民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场争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台湾问题本身。 它关乎日本如何定义自身的国家利益,如何处理与最大邻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维护地区和平与自身安全之间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 那么,石破茂的这种务实冷静,和高市早苗的强硬直白,究竟哪一种更能保障日本未来的安全呢?这种内部分歧的不断公开化,又会对日本的整体外交战略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