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俄军明知自己已全面落后,也不愿采购中方武器装备,俄罗斯专家一句话终于说出实情:各方恍然大悟! 卡申在 2025 年的一次访谈里,直截了当点出:“俄罗斯部队的现有平台没法跟上现代战场的精度和联网要求。”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俄军那些苏联时期的老家伙,在智能化战场的对照下,短板暴露得明明白白。 冲突初期,俄军每天能发射 50 到 70 枚精确制导导弹,可没过三个月就锐减到 10 到 20 枚。不是不想打,是库存实在顶不住,而国内生产线的产能,一年也就能补几千枚。 反观中国,光公开的精确制导导弹年产量就超过三万枚,成本还不到俄罗斯的三分之一。 彩虹 - 4、翼龙 - 2 这类察打一体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早就打响了名号。它们的命中率能稳定在 95% 以上,滞空时间最长能到 30 小时,航程覆盖 3500 公里。 俄军高层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武器的纸面参数早就超越了自家不少。 歼 - 20 的隐身涂层技术,能让雷达反射面积缩小到 0.0001 平方米级别;东风 - 21D 的打击精度能控制在厘米级,专门盯着航母打;就连出口版的红旗 - 9BE 防空导弹,射程都能达到 260 公里,比俄罗斯的 S-400 出口型还远 40 公里。 可俄罗斯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军工产业是俄罗斯的脸面,更是它作为大国的最后底气。 冷战时期,苏联的军工可是世界顶尖水平。T-72 坦克横扫欧洲平原的威慑力,S-300 导弹撑起的防空保护伞,就连美国都得忌惮三分。 现在让它反过来买东方的武器,等于承认自己几十年的发展落了后。这种心理落差,别说俄罗斯高层接受不了,国内民众也很难认同。 这种深入骨髓的大国自尊,成了采购中国武器的第一道坎。 更现实的问题是产业链的兼容难题。俄罗斯的武器装备,从螺丝到雷达,都沿用了苏联时期的标准。 这些标准和中国的军工体系完全不搭边,就像两套截然不同的拼图,根本拼不到一起。 要是真买了中国的歼 - 10CE,俄军现有的弹药、维修设备、后勤保障系统都得全部换掉。光改造生产线和培训维修人员,就得花上几百亿美元,耗时好几年。 俄罗斯自己的军工产业链也经不起这样的冲击。苏霍伊、米高扬这些老牌设计局,每年还靠着政府订单存活。 要是军队都去买中国武器,这些设计局很可能面临倒闭,几十万人的就业都会受影响。这对依赖能源和军工两大支柱的俄罗斯经济来说,比武器落后更致命。 国际地位的考量也让俄罗斯不敢轻易迈步。作为传统军事大国,俄罗斯在全球有不少武器出口客户。 印度、越南、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一直都是俄罗斯武器的忠实买家,每年能给俄罗斯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 要是连俄罗斯自己都买中国武器,这些客户肯定会动摇。他们会觉得俄罗斯的武器不行了,转而投向中国市场。 到时候俄罗斯的军火出口额会大幅下滑,国际影响力也会跟着缩水。这是把军事自信和经济利益绑在一起的俄罗斯,绝对不愿看到的结果。 俄罗斯专家卡申的话,其实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俄军的落后不只是装备的落后,更是理念和体系的落后。 不愿买中国武器,表面上是自尊和产业链的问题,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的无奈妥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技术差距大到无法忽视,当现实压力超过心理障碍,俄罗斯或许会改变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