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外媒昨晚(11月12日晚)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周在国会发言时暗示,

士气沉沉 2025-11-13 11:23:30

[微风]外媒昨晚(11月12日晚)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周在国会发言时暗示,政府可能调整长期坚持的“无核三原则”,此举立即引发外界揣测她或正考虑放宽禁止核武进入日本领土的禁令。” 三原则”并非普通政策,而是日本战后国防体系的基石。1967年时任首相佐藤荣作提出的“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原则,不仅写入政府方针,更因推动核裁军的象征意义让佐藤荣作获得1974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日本和平形象的重要标签。 但这一原则并非法律条文,仅为政策约定,这也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高市早苗此次在国会的表态颇具深意,她既未明确放弃该原则,称“现阶段政府作为政策上的方针坚持”,又强调“目前不是明确谈论此事的阶段”,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与她此前在台海问题上的强硬风格形成鲜明反差,背后暗藏复杂的政治考量。 事实上,高市早苗对“无核三原则”的松动倾向早有端倪。 2025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她就公开表示“不引进核武器的原则可以讨论”,而其任内推动的2026年底前修改《国家安全战略》等三大安保文件的计划,也被外界视为调整核政策的铺垫。这种转变并非孤立存在,近年来日本国内关于核政策的讨论持续升温,2025年3月的民调显示,41%的受访者赞成修改“无核三原则”,较三年前的20%大幅提升。 右翼政客更是频频造势,参议员松川瑠衣就直言日本需思考“B计划”,甚至不排除发展核武器的可能,理由是美国的“核保护伞”可信度已受动摇。 网友提出的“日本针对朝鲜核威胁自保”的观点,确实反映了部分现实背景。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变化,尤其是朝鲜核能力的提升,让日本保守派找到了调整安保政策的借口。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日同盟的演变与日本自身的战略诉求。 随着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引发盟友不安,加上俄乌冲突暴露的安全漏洞,日本国内对“依赖美国保护”的质疑声渐高。 而美日近年来的军事协作早已突破常规,2025年6月双方举行的“延伸威慑磋商”中,不仅确认了“延伸威慑指南”,还安排日方人员参观B-52战略轰炸机基地,进行了假设使用核武器的桌上演习,朝中社直言美日军事同盟正蜕变为“核同盟”。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具备成为“核门槛国家”的实力。数据显示,日本2023年储存的47吨分离钚,足以制造数百枚核弹头,有日本议员甚至声称“若信任破裂,最快半年即可造出核武器”。 但这一进程面临多重制约: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发展核武将违反国际义务,可能招致联合国制裁;国内层面,广岛、长崎核爆幸存者的反对声音始终强劲,80岁的佐久间邦彦就痛斥“无法理解用核武器求保护的想法”;而周边国家的反应更是关键,中国外交部早已明确表态,敦促日方切实履行核不扩散义务,不得寻求核武器。 高市早苗的模糊表态,本质上是在试探国内外的反应边界。她既想迎合国内保守派的诉求,强化日本的安保自主能力,又不得不顾忌中国等邻国的强烈反对,以及美国对盟友核政策的隐性约束。 毕竟,日本若贸然突破“无核三原则”,不仅会激化与中、韩、朝等国的矛盾,破坏地区战略平衡,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韩国民调显示75%的公众支持自主研发核武器,一旦日本迈出危险一步,东北亚军备竞赛或将失控。 日本核政策的调整动向,早已超越单纯的“自保”范畴,成为影响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变量。“无核三原则”作为战后日本和平形象的重要象征,其存废不仅关乎日本自身的国际信誉,更牵动着整个东亚的安全神经。 高市政府的谨慎表态,是否意味着真的会按下核政策调整的“暂停键”?所谓的“应对朝鲜威胁”,会不会成为打破地区无核平衡的借口? 在核战争“打不得也打不赢”的共识下,日本究竟该选择一条怎样的安保道路?欢迎留下你的观点参与讨论。

0 阅读:49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