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炸!炸!

未央细说 2025-11-11 15:12:59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止”导弹!   “炸!炸!炸!”当地时间11月8日凌晨到11月9日,乌克兰全国经历了俄乌战争中最惨的一天:乌克兰全境大停电,包括基辅市,哈尔科夫市等地区,全部停电,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   这场灾难的源头,是11月8日深夜俄军射来的13枚“全球禁止”弹头,这事儿得从1987年美苏签订的《中导条约》说起,当时两国为缓解核军备竞赛压力,承诺销毁所有射程500到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光是现场核查就持续了13年,累计销毁2692枚导弹。   可2019年美国以“俄罗斯违约”为由单方面退约,随后便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试验设施,俄罗斯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不仅重启了被条约禁止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生产线,还加速列装“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这回出手的13枚导弹中,6枚是“伊斯坎德尔-M”,7枚是“匕首”,后者由米格-31战机搭载发射,末端速度达10马赫,能以刁钻角度突破“爱国者”防空系统,精准度更是能锁定单个变电站的控制室窗口。   这些火力直接把乌克兰电网捅成了筛子,根据乌能源部发布的实时数据,全国70%的变电站遭重创,12条主干输电线路被切断,就连10月刚恢复外部供电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向基辅方向的750千伏输电通道也再次被炸断,核电站只能靠备用柴油发电机维持安全系统运转。   最要命的是俄军采用“精准打击+反复袭扰”战术,基辅西南郊的瓦西里科夫变电站刚抢修出一条临时线路,两枚巡航导弹就接踵而至,不仅炸毁了新铺设的电缆,还造成3名抢修人员受伤。   基辅市长克利奇科在社交媒体上连发17条求助信息,称全市供水系统因水泵断电陷入瘫痪,400万居民只能依靠200辆消防车定点送水,而没有暖气的公寓楼里,温度计显示已跌破零下8度,老人和儿童的冻伤病例在24小时内激增30%。   有人疑惑炸电网跟核打击警告能有啥关联?看看哈尔科夫的现状就懂了,这座东部城市停电后,面包店开门即售罄,市民排着几公里长队抢购仅存的应急食品;药店的退烧药和止痛片被抢购一空,医院走廊里躺满等待治疗的伤员,靠呼吸机维生的病人只能每小时轮换使用备用电源。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早在10月底就放话,若西方持续向乌提供“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俄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护自身安全,而摧毁基础设施正是现代战争中削弱敌方战争潜力的经典操作,这种“去工业化”打击模式背后,是俄罗斯对西方的终极威慑——连常规手段都能造成如此破坏力,若真动用核武器后果不堪设想。   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紧急会议,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立即停止攻击民用设施”,却遭到俄罗斯代表的当场反驳,称“西方援乌武器才是冲突升级的根源”。   别觉得“全球禁止”是唬人噱头,当年美苏为监督导弹销毁,在两国境内设立了20个核查站点,每年进行12次现场检查,可见这类武器的战略威慑力,如今俄罗斯不仅重启中程导弹生产,还将“匕首”导弹部署到加里宁格勒州,射程覆盖整个欧洲大陆。   军事专家分析,这次袭击特意选择在G20峰会闭幕后48小时内发动,就是要向西方展示“不受约束”的打击能力,乌军方透露,已有超过5000名预备役人员被紧急动员参与电网抢修,欧盟也承诺紧急调拨100台柴油发电机和500公里电缆,但这些援助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损毁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这波袭击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紧急召开成员国视频会议,却陷入激烈分歧,德国和法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重启和谈,认为“持续军援只会加剧冲突升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则呼吁立即向乌提供“爱国者-3”防空系统和更多远程导弹。   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将“尽快追加10亿美元军事援助”,但对是否提供“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仍含糊其辞,毕竟谁都清楚,俄罗斯这回是动真格的,核警告绝非空穴来风。   就在袭击发生当天,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宣布将“亚尔斯”洲际导弹部队部署到西部边境,这种可携带多枚核弹头的导弹能覆盖美国本土,当电网成为战场目标,当民生设施沦为打击对象,这场冲突的残酷程度正不断刷新底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扎波罗热核电站再次面临断电风险,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向该地区增派10名核查人员,却无法阻止战场局势对核安全的威胁。   你说,这13枚导弹会不会只是开始?俄罗斯的核警告到底是战略威慑还是真要突破红线?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