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四个字,本应带着温度与荣光,可如今,却常被一些企业当作护身符,甚至遮羞布。每当劣迹曝光,他们便匆忙扯起这面大旗,仿佛披上国旗就能洗白过错,仿佛一句“我是民族企业”,就能让公众闭嘴、让监管让路。可真正的民族企业,是靠坑国人撑起来的吗? 三鹿奶粉事件,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婴儿在病痛中挣扎,而企业却试图以“民族乳业代表”自居,掩盖毒奶粉的真相;长生生物的疫苗造假,拿孩子的健康当儿戏,却在事发前高调宣传“民族担当”;双汇卷入瘦肉精风波,食品安全底线一再失守,却仍有人为其辩护:“这是我们的民族品牌。”这些企业,哪一刻真正把“民族”二字放在心上?他们所谓的“民族”,不过是收割信任的工具。 更令人愤懑的是那些“内外有别”的操作。联想的笔记本,曾被曝出口版本配置更高、价格更低;茅台酒在海外市场售价仅为国内十分之一,品质却更稳定。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品牌,对内高价低质,对外低价优供。他们算计的,不是民族情怀,而是国人“愿意为情怀买单”的心理。这种赤裸裸的双标,是对“民族”二字最无情的嘲讽。 企业存在的根本,是产品与服务,是诚信与责任。一个企业是否值得尊敬,不在于它喊了多少口号,挂了多少“民族”标签,而在于它是否对得起消费者的每一分钱,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与时间的拷问。华为之所以赢得尊重,不是因为它自称“民族企业”,而是因为它用技术实力和用户口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真正的民族脊梁,从不需要自我标榜。 可偏偏有些企业,产品不过硬,服务跟不上,便把“民族”当成免死金牌。一旦出事,第一反应不是道歉整改,而是煽动情绪:“支持民族品牌,别让外资有机可乘!”这是何等荒唐?伤害民族信任的,不是外资,恰恰是这些打着民族旗号、行坑蒙拐骗之实的“内鬼”。 真正的民族企业,是默默耕耘、厚积薄发的实干者,是把国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守护者。它不需要自我加冕,自有人民为其加冠。而那些只会拿“民族”当挡箭牌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抛弃。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清醒:我们支持的是好产品,不是假情怀;我们热爱的是真民族,不是披着民族外衣的利己主义者。民族 民族根基 企业根在祖国 民族企业品牌 民族品牌之星
